发布时间:2014-04-19 15:54 | 来源:新安晚报 2014年03月06日 B03 | 查看:7345次
昨天,多名雷锋般的好人见到了他们一直牵挂的受助者。在回忆过往的同时,不管是助人者还是受助人都有着诸多感慨,助人者说的最多的是“看到你过得好,我就放心了”,而受助人都表示会向“恩人”学习,多帮助别人。
助人者宋国强:公益需要团队的力量
宋国强
出生在凤阳农村的宋国强,小时候经历了一场变故,家中唯一的房子在大水中被冲倒。不过那时候,一些人向他们村进行了捐助,让他们家渡过了难关。这让宋国强意识到,原来,给别人一点帮助,可以有那么大的作用。
后来到合肥上学,宋国强的学费依然来自好心人的捐助,这让他一步步坚定了要乐于助人的信念。“当时没有一心想帮助人,但是如果被我碰上了,那就要一帮到底。”在做牙医之余,宋国强这些年里,参加过反扒大队,也组织过义务夜巡队。“我当年受过社会的恩,现在就想让别人也可以体会到被帮助的温暖。我们的公益团队越来越壮大,这是我最高兴的。”
受助人陈家英:谢谢你让我“走出去”
1996年的一场意外,让陈家英高位截瘫。现在的她只能借助轮椅移动。“我从出院后就一直憋在家,逐渐就自闭了。”残疾的阴影笼罩着爱美的陈家英,那段时间,她的世界全黑了。直到后来偶遇了宋国强。“他帮助我,让我再次融入社会。”在宋国强的安排下,陈家英经常参加一些残疾人的聚会活动,和志愿者们一起,做饭、烧菜,其乐融融,“我现在非常自信,感觉自己和正常人一样,什么事都自己做。即便没有人护理,我也可以照顾好自己。”
助人者葛杨:愿被救的人好好活着
葛杨
葛杨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小蕾的情形。大夏天,小蕾戴着一个大口罩,脸色苍白。小蕾当时身患重病,抱着求生的希望给“大义父亲”胡文传发了一条短信求助。胡文传碍于能力有限,将这条短信转发给了葛杨。“我也是工薪阶层,负担不起几十万的治疗费。”为了帮助小蕾解决治疗费,葛杨只能求助于媒体。“很多好心人捐钱,大家一起把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你的爱心救助,可能改变受助人的一生。被救下的人健康快乐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回报。我也很有成就感。”葛杨认为,个人能力有限,但大家的爱心汇聚到一起,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
受助人小蕾:好好活着不给社会添负担
“葛姐给了我活下去的信念。”小蕾说当初发病时,体会到抓不住生命的感觉,几近绝望。抱着一线希望求助,她没想到包括胡文传、葛杨在内的很多人都行动起来,为她奔走筹款。
如今,小蕾仍在恢复中。可喜的是,她已经上班了。“我眼下还不能回报社会多少,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活着,不给社会增加负担。”小蕾希望将来身体彻底恢复后,能够投入更多精力去帮助别人。
助人者樊燕仓:他有饭吃,我就放心了
樊燕仓
和樊燕仓一起来的,是他多年没见的赵宁玲。第一次见到赵宁玲,是在2008年。那年的小赵13岁,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无钱吃饭的他在合肥街头四处流浪。
那时候樊燕仓就在经营大排档。我当时看到这男孩小“小年纪就有那么多经历,特别想帮帮他。”那年,樊燕仓给小赵端上了第一碗牛肉面,此后,小赵就成了排挡摊上的常客。那时,没有收入来源的赵宁玲,有时还会住到樊燕仓家。后来,在樊燕仓的担保下,赵宁玲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由于距离很远,他与樊燕仓的联系越来越少。“我经常在想,现在的他是不是能吃上饭,会不会又去流浪了?现在见到面,我悬着的心放下了,他凭着自己的双手有了饭吃,这是我最想看到的结果。”
受助人赵宁玲:我现在都好,您放心
昨天,赵宁玲从电梯里出来时,正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陈家英。虽然并不认识,但是他主动做起了这个高位截瘫阿姨的“守护人”。“那时肚子饿得不得了,看到樊叔的大排档,我就想着,先去点一碗面吃,吃完了我就跑,反正他也追不到我。”赵宁玲说,当时他没想到,樊燕仓看出了他是个流浪者,“樊叔对我说,你吃吧,不要给钱。”从那之后,赵宁玲便“傍”上了这个亲切的大叔,几乎每晚都在他那儿蹭饭。
现在的赵宁玲,已经在一家酒店上班了。“如果没有樊叔,今天你们可能就见不到我了,我或许已经在监狱里面蹲着呢。”说到动情处,这个大男孩声音哽咽了起来。樊叔,我“现在什么都好,还有女友了,您放心吧!”
救人者姚延顺:会继续做好事
姚延顺
这不是在救下徐帮年和汪良华后的第一次相见,所以姚延顺看起来挺平静。昨天,他又回忆起救下二人时的经过,“当时我正在店里做粑粑,忽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呼不好了,车冲进河里了。我立马就冲出去。”由于曾多次救人,姚延顺已经有了丰富经验,不过这回,稍显吃力,“车里坐了5个人,老徐身体又胖!”不过,那一次五个人最终都被姚延顺给救上了岸。“其实我就是想,能做一点好事,就做一点好事。以后啊,我会继续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昨天,看见徐帮年和汪良华都身体健康,姚延顺笑得很开心。“只要他们身体好,日子顺当,我就非常满意了。”
被救者徐帮年、汪良华:像老姚那样帮助人
“如果不是姚延顺,我的命已经没有了。”现在想起当年开车冲到河里的一幕,仍然让徐帮年心有余悸,现在他最挂念的,就是怎么像姚延顺一样,帮助更多的人。“我现在闲下来,就和老龄委之类的机构联系,对老年人和儿童,多多帮助。”对于将来,徐帮年也有自己的计划。“我和几个老朋友在筹划成立一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农民种菜、种粮需要的时候帮忙筹集资金。”成立公司并不简单,不过,徐帮年已有了短期规划。“我已经联系了几个农业大学的教授,他们愿意义务为农民传授一些农业种植技巧。”“我自己就是一个农村的基层工作者,不像老徐,能做那么多事,不过,无论在什么岗位,能力大小,都可以尽自己之力为社会做点事。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在别人困难时,稍稍搭点劲,就能让别人站起来。”
本组稿件由本报星级记者周晔本报记者李国珍徐冉/文马杨/图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