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网络词条保卫战

发布时间:2014-04-11 09:34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4月10日 12 版 | 查看:952次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假如你搜索“PX”一词,百度百科词条会告诉你“PX即对二甲苯,低毒化合物,毒性略高于乙醇”。这是一个科学常识。但当你点开网页右侧的词条统计,70多条编辑记录告诉你,这里曾经是“保卫真理”的战场。

    4月2日下午,清华大学化工系大二学生王润佳惊讶地发现,百度百科词条中对PX的解释竟是“剧毒”。原来,3月30日,茂名反PX游行事件发生当天凌晨,有网友利用百度百科词条可编辑的特点,将PX毒性由“低毒”改成“剧毒”。当晚8点30分左右,一名网友打响了“词条保卫战”的第一枪,将“剧毒”改回了“低毒”。4月2日中午,硝烟再起,PX再次被改为“剧毒”。尽管先后有网友多次对恶意篡改内容进行纠正,但连续几次都被改了回来。见此情形,王润佳当即决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PX词条,并在社交网站上号召同学们加入。

    当天晚上,交锋变得异常激烈,词条几乎每隔半小时就被刷新一次。在数次交锋后,网友@ImhotepEgy率先亮明了自己清华化工系学生的身份,并声明“以专业知识担保”。随后,清华化工系大四学生蔡达理也参与了词条修改,并写下“清华化工系今日誓死守卫词条”的字样。此言一出,群情激奋。先后有近10名清华化工系学子自发在知名网站上捍卫PX低毒属性这一科学常识。据统计,5天内,该词条被反复修改多达35次。4月4日,百度百科最终将该词条锁定在“低毒化合物”这一描述上。清华化工系的学生取得了这场“词条保卫战”的胜利。

    虽然PX“沉冤得雪”,但网络百科上仍有许多信息在蒙受“不白之冤”。据媒体报道,3月,百度百科上余额宝的客服电话号码被篡改为诈骗电话,导致江苏常熟的网友被骗5万元。2012年,百度百科的医疗内容被质疑用于营销,百度不得不请来权威专家,对全部医疗类词条逐一审核。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词条内容的撰写。国内类似的网络平台还有互动百科、搜搜百科、知乎等。全球最大的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Wikipedia)”创办于2001年,是世界五大流行网站之一,拥有287种语言版本。如果仅以词条数来比较,维基百科能装下1600本《大英百科全书》。在维基百科上,有7.6万名志愿者更新维护各类条目,有的词条甚至被反复争夺修改过上百次。即便有如此大的编辑团队,维基百科也难保客观公正,甚至成为少数人的名利场。例如,在一个有关苹果与三星专利官司的词条中,撰写者被指有意弱化了三星的败诉;不久前,IBM的雇员被指编辑了自己公司的条目,这违反了该网站反对付费编辑和利益冲突的相关规定。目前该网站的编辑人员90%为男性,且多数来自富裕国家。这一情形造成的结果是,“维基百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相当全面,但有关贫穷地区及社会事件的信息却寥寥无几。

    推荐理由:

    清华化工系学生捍卫PX“低毒”这一科学常识的行为,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形象,在网络上传递了正能量。假如没有这些专业人士的“较真儿”,民众对PX的误解可能会一直持续。在现实社会中,人们能够比较容易找到权威人士获得正确答案。但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的同时也给信息甄别带来了难度。《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指出,当我们知识汲取都有赖于搜索引擎,我们的大脑将变得浅薄,因为我们将不再会记忆和思考。另一方面,网络词条保卫战这件事,也给那些信奉互联网是万能的人们敲响警钟:有时候,网络并不一定提供真相。 (杨程)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