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4-06 21:33 | 来源:凤凰网 2014年03月28日 07:54 | 查看:749次
由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26日在京首发,其中的电影艺术发展报告直截了当地痛斥了电影《小时代》的“伤风败俗”。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中小成本影片的创作存在着叙事弱、内涵弱、人文关怀差和青春题材多但涉及主题窄的特点。
叙事依然是“短板”
电影艺术报告主持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康健民说,近年来,呼唤中国电影创作增强叙事能力、提高叙事智慧已是老生常谈;2013年的中小成本影片创作在叙事方面,依然显现出“短板”样态,暴露出缺乏叙事“原型/原创”特质,叙事风格不统一,叙事类型化特质不鲜明等问题。
报告举例说,《一夜惊喜》《分手合约》等“小妞电影”多借鉴美国同类类型片的“模板”加以本土化的情节改装,由于不是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上讲述贴合现实的故事,因而在艺术气质上还存在不协调之感,在情节与桥段的衔接上也会有不够连贯之嫌,作品直指人心的情感感染力也被削弱。
报告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等根据热门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虽因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与导演的“粉丝效应”,影片迅速获得话题效应和广泛的年轻人受众群,但在电影叙事上,《致青春》主人公校园里与毕业后前后两部分,风格上还不够统一,叙事节奏亦有断裂感,《小时代》重场面轻情节,在对浮华都市时尚元素所堆砌的场景空间过度渲染的同时,影片情节则显得矫情而单薄。
报告说,《厨子·戏子·痞子》《天台爱情》《青春派》等影片,融合与借鉴类型风格,使影片呈现出艺术表达的个人情怀与商业化受众视角相协调的努力,但在某种程度上,其类型化叙事贯彻得不完满,叙事线索及人物塑造有不够清晰鲜明的弱点,即使像《全民目击》《无人区》这样类型化比较到位的影片,在叙事的逻辑关系、心理动机等叙事环节上也存在瑕疵。
缺乏人文关怀与批判精神
报告指出,在影片的内涵层面,《大明劫》《兰亭》《爱·回家》《美姐》等影片以难能可贵的艺术创作精神,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并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但是,许多中小成本影片普遍缺乏深层的力量感,缺乏对现实的人文关怀,缺乏反思与批判精神。
康健民说,实际上,中小成本影片,特别是其中的现实题材类型,应该以题材视角、艺术样式的广泛丰富,蕴含商业大片和某些中旋律影片、艺术影片所不具备的悲悯的人文关怀、厚实的思想能量、艺术探索的锋芒和深刻的娱乐价值。
“但目前来看,大量的中小成本影片,特别是都市背景和题材的影片,仅仅满足于以世俗的情感表达和普罗大众的价值规范来获得商业的稳定,对于‘现实’的描摹,仅仅局限于呈现某种空间背景,浮泛于‘真实生活’的表象之中。”他说。
报告举例说,《北京遇上西雅图》虽然涉及小三、月子中心等敏感问题,但影片仅止于布设题材的噱头,使之获得“戏剧性”地“解决问题”,缺乏真切的现实感与人生感;《中国合伙人》在表达励志、圆梦的主题之中,仅仅触及世俗的道德拷问与世俗化的情怀感动,并未能深入改革开放、八面来风的大时代中,对复杂人性嬗变的揭示与对人性批判的书写。
报告更是痛斥了《小时代》的“伤风败俗”:以物质与欲望架设的“伪现实”,发散着充满商业气质的主观化、个人化情趣;影片以物质化梦幻的“现实”替代了厚重复杂的真实现实,以扁平化、符号化、庸俗化的人物形象肤浅地诠释友情、爱情和青春,而其中诸如对唐宛如种种夸张语言、动作的设计,以及女性对男性非理性情感冲动等,还使影片以某种恶搞式的“审丑”快感,引发带动年轻受众的庸俗情感与心理“共鸣”,这些都使影片内涵呈现了某种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的偏颇。
青春题材集中却主题有限
报告指出,2013年的中小成本影片虽然题材样式比较丰富,但青春题材明显比较集中:《致青春》《小时代》《中国合伙人》《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有种》《等风来》等。
“虽然表达青春有不同的视角,但在一个年份之中,如此集中大量地以中小成本制作完成,也构成了一种鲜明的艺术现象。”康健民说。
他说,国内观影人群以青年为主,青春题材一方面应满足他们的青春想象与纪念,另一方面,青年的审美取向有先锋性和变化性,面对学业、事业、青春成长的焦虑,他们需要适当的艺术宣泄渠道,因而青春题材应该提供清新幽默的现实作品,提供青春正能量和动人心弦的艺术质量。
康健民说,2013年推出的这些青春题材影片数量不少,但艺术质量上佳的不多。“许多影片缺乏内在的情感动力和创造性的艺术特质,并且,这些影片主题多集中于青春与物质、青春与爱情、青春与怀旧,实际上,青春所涉及的不仅仅只有这些,青春片应承载更丰富的‘多义性’,应包含更多的价值,折射更深层的哲理。”(记者白瀛、廖翊)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