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13 22:54 | 来源:羊城晚报 2013年09月09日 A02G版 | 查看:865次
今日论衡之财经观象
□张敬伟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汇报,研究部署有效落实引导民间投资激发活力健康发展的措施。
由全国工商联独立评估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的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凸显新一届中央政府对民营资本的重视,势必将推动民营资本进入更广阔的领域!
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2010年5月中央颁布了“新非公36条”。两个“36条”走了5年时间,政策在更新,但也凸显执行上的尴尬——民营资本依然难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无法享受完全充分的市场平权待遇。
去年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出台《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能源、电信、医疗等领域建设。在此前后,相关部委纷纷发布支持民资进入的相关文件。当时被人称为“对内开放”。
从“36条”到今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给予民营资本政策支持已走过了8年的市场征途,蕴含着国资与民资复杂的多维的利益博弈与民意呼声。在8年里,民营资本对宏观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50%,可是在中国最赚钱企业的排行榜上,位次靠前的依然是央企和国有控股企业。
可见,政策蓝图很美,但现实执行差强人意。具体表现在:一是民企在市场准入方面的体制性障碍;二是实施细则不具体、操作性不强或门槛设置过高;三是只有政策设计,而无考核监督,使“好政策”空置。总之,民营资本面临着难以突破的“三道门”:“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
在这“三道门”里,民营资本看到的是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政策画饼——如一些部门出台的民资政策,仅仅是红头文件的应景。字里行间,还是将民营资本当成婢女附庸,并非真心吸纳民资进入。一些垄断行业,对于民营资本充满恐惧感。这就造成了中央政策有情,垄断行业无意,民营资本无门的尴尬局面。“三道门”难破,关键在于顶层设计的缺陷,如对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投鼠忌器,害怕民营资本将攸关国家战略大局的部门给“异化”了。殊不知,一些垄断行业已经自我异化。从人们对“铁老大”的怨气,对“两桶油”的诟病,对通信行业服务质量的批评以及对国有银行的乱涨价的不满,足以验证一切。中石油的贪腐窝案,更让人们觉得,必须要让民资参与进来,更新这些垄断企业的血统基因。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在优化和升华。突破所有制的桎梏,不仅让民营释放出更多改革红利,也有助于国企转换经营机制和转变发展方式。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各部门要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考核,注重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第三方评估,接受各方监督,不能‘自拉自唱’。”这对落实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将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使各项改革举措直面真问题,执行更有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有关打破行业垄断,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市场,将会推出更有现实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文件。
好政策在倒逼垄断部门打开“三道门”拥抱民营资本,民营资本也期望在政府执行力保驾下获得更多发展空间。但在利益的博弈中,民营资本还有坎坷长路要走。
(责任编辑:丁军勤)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