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19 10:23 | 来源:赣州晚报 2013年10月15日第A08版 | 查看:1318次
○何勇海
为鼓励市民举报安全隐患,北京市12350安全生产举报电话为真实举报人提供最低200元、上不封顶的奖金。但由于举报人担心被打击报复,该奖金的弃奖率一度高达66%。记者了解到,3年内已经有13.8万元的奖金没人领取。(10月14日《北京青年报》)
以往,由于人们担心惹祸上身、打蛇不成反被蛇咬,一些部门的举报箱形同虚设,举报热线成了“冷线”甚至是“死线”。这种状况折射出一道信任鸿沟,老百姓不相信行政部门真能秉公办事、严肃查处问题。不是有举报信兜了一圈之后,竟落入被举报者手里的情况发生吗?
这道信任鸿沟,在社会公平与正义有所进步的今天,虽有所缩小,但没有彻底填平。很多老百姓不再抱着能忍则忍的态度,而是顶着重重压力举报违法违规行为。但是,他们“只敢举报,不敢领奖”,担心领奖暴露了身份,将来遭受打击报复。万一有关部门不能严格为举报者保密,让被举报者掌握了举报者的信息,怎么办?有了一道信任鸿沟,敢于举报的“勇夫”,就会变成不敢领奖的“懦夫”。
而产生这道信任鸿沟的根源,在于举报行为还没得到足够的尊重和支持。虽然我国法律并不缺少相关规定,但实践中对举报人的保护并不理想。
相关部门在对举报者个人信息严格保密的同时,应该采取更为严密的保护措施。比如,将纸质举报、处理单改为“电子工单”,只显示举报内容,隐匿举报人一切信息;采取专人护送、秘密奖励、不让举报者签字,或将奖金打入举报者账号等非公开的方式;如果举报人被打击报复了,要倒查举报处理环节的泄密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举报者放心举报,放心领奖。
举报是公民的义务,保护举报者则是政府的责任。要想消除举报者“不敢领奖”的顾虑,创造一个更好的监督氛围,就要让举报制度取信于民。
(责任编辑:杨晓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