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13 17:51 | 来源:新华网 2011-11-18 | 查看:4636次
照片上正在照顾生病老人的人叫张凤娥,今年48岁。这名来自滑县的农家妇女,在林州市河顺镇西庄村群众心中,应该算得上头等慈善人。从2002年在西庄村自己办起“民间救助站”到现在,她先后照顾了30多位孤寡病残老人,收养照顾了3名遗弃儿。她用一颗慈善之心温暖了那些需要照顾的人,也用多年的坚守感动了身边的人。
同情流浪汉立志要救助
“萌发救助弃儿和老人的念头,还要从17年前说起。”张凤娥说,1990年冬季,她在路边看到一个精神病男子,上身穿着一件单衣,下身赤裸着,在寒风中抖成一团。她找来了棉衣裤,求人帮忙给该男子穿上。本以为没事了,谁知几天后就听说此人去世了,她一连好几天没有睡好觉。她想,如果自己能有地方把那个男子安置起来,他说不定就得救了。 1998年的夏天,她在滑县县城遇到了一名精神病人。“他在雨中双手抱头,不知道往哪里躲雨。我想起那个去世了的精神病男子,就拿出自己口袋里仅有的20元钱,安排他住进了小旅社躲雨。”张凤娥说,从那时开始,她想给这些人一个避风雨的家。此后,她四处奔走筹备这项工作,直到2002年,她终于在西庄村办起这个“民间救助站”。
“应该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西庄村东南边的一个农家院落就是张凤娥的“民间救助站”。现在,这个“救助站”里共生活着7位与健康人不一样的人。他们中有瘫痪在床76岁的周会贤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85岁的王变花老人、患严重类风湿51岁的李保香,有不知姓名、不知身世、瘫痪多年的遗弃儿,也有精神失常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全由张凤娥一人照顾。在这里,只要是嘴能说上话来的人,没有一人不说张凤娥的好。听张凤娥讲这几年的生活经历,头脑有点意识的人,没有一个不流泪。李保香说:“在这里,我们比在家里生活得好,也比儿女照顾得周到。我住到这里10来个月,现在让我回去,我还不乐意呢!”
记者问张凤娥:“你这样不觉得苦吗?”张凤娥说:“世上有许多人需要他人的帮助,而帮助人的人是不会感到麻烦和辛苦的。我看到农村不少老人因身体原因过不上正常人的生活,我的良心总觉得有点过不去。现在,看到一个个老人和孩子生活得很好,每天脸上有了笑容,我真的很高兴。”
据西庄村村支书李学昌介绍,2002年,张凤娥自己掏钱在西庄村买了一处闲宅,专门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收养社会上的流浪人员。一些子女或家人没时间照顾的老人,她也替他们照顾。至于钱的事,张凤娥从不说,全由老人的家人随心给。而那些精神失常的人和遗弃儿,张凤娥全是义务照顾。其中,有一名遗弃儿张凤娥已义务照顾了9年多。
“照顾人既要尽力还得用心”
要让这些人生活得跟正常人没两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咱多出点力多操点心就行了。”张凤娥说。
邻居李宝贝老人说:“这么多年了,凤娥真不知吃了多少苦。你想想,洗洗涮涮、种地做饭,哪一样不得她一个人做。还有的人大小便都不知道,每天凤娥不知道要拾掇多少次。要是不尽力不用心能行吗!”受助对象李保香深有体会,她说:“每周星期五,凤娥会给我们洗头洗脚剪指甲,大热天怕我们受热,每天会给我们擦身体,冬天把煤火烧得旺旺的怕我们冻着。吃的甭说了,一天三炒菜,真比自己在家吃得还好。”7人中除瘫痪在床的遗弃儿不知家在何处外,其他6人来自我市不同乡镇。无论是坐在轮椅上的,还是躺在床上的,每个人似乎都听到了李保香的话,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笑意。
村支书李学昌给记者讲了张凤娥照顾本村常三妞的事。常三妞在丈夫去世后,精神有点失常,每天到处跑,吃饭就向人讨一口,好多年从未脱衣服睡觉休息过,以致衣服和身体贴在了一起。张凤娥接手照顾她时,为了给她洗个澡,只得用剪刀将她的衣服划开。三四年后,常三妞变了一个人,说话也正常了,村里人都说是个奇迹。常三妞就是在张凤娥的精心照顾下直到病逝。李学昌说:“9年时间里,张凤娥先后照顾3位老人直到去世。这些老人都是到死也不舍得离开这个特殊家庭!没有真爱换不来真情。张凤娥这个外地女子走到俺村任何一个地方,大家对她都很客气,也很热情。因为村里人知道,这几年她受累了,尽心了。”
“有全村人支持,我会坚持到老”
经过几年的坚持,村里人逐渐认可了张凤娥的热心,很多人主动上门帮忙干点活儿,也有人送米送面送菜。大家说:“张凤娥不容易。”“张凤娥用行动告诉全村人,照顾好老人是义务,得真心去照顾。村里决定想想法子,让张凤娥的‘救助站’再大一些,因为给她打电话的人不少,张凤娥正为没地方接收更多的人发愁。”村支书李学昌说。
此前,数家媒体对张凤娥的事进行了报道。“其实,没有西庄村群众的支持,我也不会坚持到今天。现在,我有地种了,粮食不成问题。跟村里人熟了,有困难更容易克服了。有全村人的支持,我会一直做下去。”张凤娥说。(作者:申浩东 付云周)
(责任编辑:杨晓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