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13 15:19 | 来源:河北青年报 2013年5月3日 9:17:26 A02版 | 查看:789次
《北京青年报》昨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把大学分为“985”、“211”,“一本”、“二本”、“三本”是制造就业不公平的根源所在。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近日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再创新高。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15%。舆论就此称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年”,可从教育部门、学校的应对措施看,基本思路仍是把难题往来年推,结果必然是“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调查显示,在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明显遇冷,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盲目扩招,高校举办人文社科专业比理工科专业成本小、更容易。这种功利的办学思维,一方面使学校只注重规模而忽视办学特色和质量,另一方面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就业难是注定的。
但是,当高校开出一个专业并启动招生之后,要遏制这种势头,十分艰难。对学校来说,缩小招生规模既影响学费收入,也影响老师的饭碗;对地方政府来说,如果这所学校是一本或二本招生,缩小招生规模,直接影响到当地的一本升学率、二本升学率。
教育部门曾针对这种情况,对大学专业提出就业率要求,规定就业率低的专业减招或者停办,可这种行政性的要求解决不了问题。众所周知,就业率是由学校自己统计并上报教育部门发布的,要弄出漂亮数据太容易了。
针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教育部发文要求直属高校在招聘时不得限定“985”、“211”高校。这一规定最多起到把“明规则”变为“潜规则”的效果。把大学分为“985”、“211”,“一本”、“二本”、“三本”是制造就业不公平的根源所在。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的分层次、分等级密切相关。首先,这让很多大学只在乎自己的层次、等级,却不关注办学质量;其次,这把学生上大学的追求引导为在乎学校的身份,而不是获得货真价实的教育。所以,只有去掉“学历泡沫”,大学生就业形势才可能好转。■熊丙奇
(责任编辑:丁军勤)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