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10 10:3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3-11-19 | 查看:1071次
尽管年事已高,李朝安仍坚持背着药箱到山里出诊。
李朝安在出诊前整理装药箱、诊疗器械的背篼,墙角边堆着他这些年来出诊背烂的20多个背篼。
李朝安到村民家中为病人诊断病情。
村里的卫生站尽管简陋,但是有李朝安在,村民们就感到安心。
背着一个竹背篼,装着药箱、电筒、雨衣、药锄,手杵木棍,从山间羊肠小道上匆匆走过,为大巴山深处的群众送医送药,这就是通江县长坪乡土墙坪村66岁的乡村医生李朝安的行医路。
手脚并用攀悬崖
背篓村医没闲过
“池坪山,离天只有三丈三,下山如滚岩,脖子望断才见巅。”“九道拐”、“老鹰嘴”、“燕子口”等路段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涧,每过一次都可能与死神打个照面。为了节省劳力钱,每次取药,李朝安就和妻子用背篼背,夫妻俩钻密林、涉山涧、手脚并用攀悬崖、拽着藤条或小树走羊肠小道,翻池坪山时就像过“鬼门关”,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口泉水、累了打一杵……5个多小时的负重前行,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回到家常常是半夜,夫妻俩累得和衣而眠,连晚饭都懒得吃。
从第一次背药那天起,背篼在李朝安的肩上就从没闲过。早上背一背篼药品到病人家探视、换药,顺便给家畜看看病,晚上背回一背篼沿途采下的中药材;下山购药品时,村民们托付变卖几十个鸡蛋、几只鸡鸭,顺便捎回几包盐巴、种子或十几斤化肥;有时还背上病人,一口气送到医院。这一背就是33年。
从1980年当上乡村医生起,李朝安已在山间小道上行走了33年。33年来,他顺利接生了346个新生婴儿;33年来,他负责的长坪乡土墙坪村、春溪沟村的病人从没因抢救不及时而病故。今年巴中市卫生局授予他“巴山健康卫士”的称号。“过去缺医少药,村民生了重病很麻烦,”李朝安回忆当年的情境,唏嘘不已。更让他痛心的是,两个女儿在年幼时因病夭折。悲痛欲绝的李朝安决心学医,“再也不能让村民重演我这样的悲剧了”。只有初中文化的李朝安白天一边干农活一边背药方、药性,晚上在油灯下“啃”医书。农闲时就到乡镇访名医、买医书、求方剂、采中药。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李朝安在乡村医生考试中名列全县第二名,拿到“乡村医生”资格证。
安于清贫有仁心 培养新人来接班
三间低矮的瓦房,古朴笨重的家具,简单朴素的衣物……33年来,李朝安在清贫中坚守;一份份健康档案,一本本新农合登记簿,一张张预约登记卡,一幅幅流行病宣传标语……李朝安在坚守中写满真诚。
看到有的医生富得流油,李朝安也曾想过到外面开家药店,赚些钱改善一下家境,但一想到朴实的村民、回忆起从前缺医少药时的凄惨,李朝安就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医生是治病救人的,不是发财致富的。”
行医33年,李朝安的足迹遍布土墙坪村、春溪沟村及周围50余平方公里的村社,走烂17双水鞋,背烂27个背篼,用坏3个药箱,诊治患者10万多人次,村民欠费10多万元,至今还有1.5万余元没有收回,但李朝安从没向谁催要过。“农村不能没有‘乡村医生’,我年纪大了,要让这个工作后继有人。”让李朝安欣慰的是,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四位年轻的乡村医生逐渐成长起来,正在慢慢接过他的班。(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杨晓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