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2-22 08:00 | 来源:中国江西新闻网 2007-9-10 8:03:27 | 查看:3056次
永新县山村教师尹继澜在昏黄的烛光下备课。(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沈德森 摄)
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沈德森 实习记者 黎秋萍
“当当当……”一个简陋的瓦房里传出一阵敲脸盆的声音,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上课了……上课了……”孩子们纷纷从家里出来,朝村子中央的那个小屋跑去。
敲脸盆的叫尹继澜,这所“学校”惟一的老师。“这只脸盆已经陪伴了我38年,我每天打2次‘铃’。”尹继澜说。
这是怎样的一所学校?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
在第23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走进大山,采访了这位井冈山下的普通小学教师。
那个地方 传奇土地尚未通公路通电
尹继澜所在鲇塘小学位于江西省永新县龙门镇铁镜村,是铁镜山的最边缘地段,村民告诉记者,再往里走就没有人烟了。
到铁镜村只有一条山路,山路狭窄陡峭,交通极为不便。记者沿着蜿蜒蛇行的山路攀爬了4个小时才到达铁镜村。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铁镜村就在这偏僻的深山之中。这里林荫遮天,满目苍翠,山村十分地安静。偶尔,农舍里传来几声牛哞犬吠,到也显得很是诗意。
山里的孩子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向往。(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沈德森 摄)
铁镜村村委会主任尹祖水告诉记者,这是一块充满传奇的土地,苏区时期,这里是红军的后方医院。红军主力突围西征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铁镜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又开始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区对峙起来。之后,中共湘赣临时省委也搬到了铁镜山。1937年11月,陈毅历经艰险来到铁镜山,把300余名游击队战士组成的队伍改编为新四军一支队一大队,并开赴抗日前线。
“可是,至今,我们这里还没有通电和通公路。”回到现实,尹祖水无不黯然。
铁镜村生活着200多户760多人。由于地处大山深处,这里的人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大部分老人所见过的电器依旧只是手电筒。“孩子要走出山外去,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读书。”村民陈忠瑞对记者说,“要是(我们的)孩子都能像你们那样有大学读就好了。”
记者问:“为什么?”
他回答说:“我们没文化,外出打工都只能做苦力活。如果孩子读了大学,他们就有工作,就不用回来种田啦。”
那所学校 没有国旗没有校牌的袖珍家园
虽然,村民淳朴的心愿让他们对知识充满了向往,但村里的现实,却不能不让人感到心酸。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到达铁镜村时,村子中央里传出走调的国歌歌声——孩子们开始上课了。
这是一所没有国旗没有红领巾没有校牌的学校。
鲇塘小学的所有家当。(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沈德森 摄)
透过窄窄的窗户,记者看到尹继澜老师正在上课。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一个穿了孔的脸盆,几张破旧的桌子,一块斑驳“黑板”(黑色木斑),几根粉笔,这就是这所学校的所有家当。
尹继澜告诉记者,鲇塘小学有3个年级,7 名学生。其中一年级两个,二年级 1个,三年级4个。只有他一名老师,采取复式教学。
“我每天上午8点半和下午2点半的时候,我就敲脸盆,他们(学生们)就会来这里上课。平时上下课,只要说一下就可以了,就这么几个孩子。”尹继澜说道。
记者问:“你怎么上课呢?”
尹继澜回答说:“我教一年级的时候,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就自己看书或者做作业,我上二年级课的时候,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自己看书或做作业……”
记者问:“您冬天怎么办?”
尹继澜回答说:“冬天还好了,我用报纸把窗户糊起来,然后点煤油灯上课,还是春天不好过,一发南风,地面十分潮湿,打滑,老跌倒。”
下课了,尹继澜在孩子们的拥簇下从昏暗的小屋走出来,在门前的草坪里做起了游戏,孩子们清脆的笑声飘扬村庄上空,尹继澜也笑了。
看到孩子们快乐地做着游戏,尹继澜笑了。(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沈德森 摄)
那位老师 38年默默耕耘大山希望
笑过之后,尹继澜更多地是陷入沉思,仿佛在回味自己38年的教学生涯。
初中毕业后的尹继澜一直在吉安等地的工地上挑砖头和砂石。1969年10月的一天,一个工厂又来村里招工人了,尹继谰也回到了家,准备外出“吃皇粮”。回到家后发现村里的孩子都在家里玩耍,一打听,原来学校的老师退休了,又没有新的老师愿意到山里来,孩子们失学了。
尹继澜在给3个年级7个学生上课。(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沈德森 摄)
尹继澜在指导孩子做作业。(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沈德森 摄)
看到这些孩子满村地跑,尹继澜心疼了,因此,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放弃了去国有工厂上班的机会,留了下来,做一名民办教师。当时他的每月工资为5元,每周要上29节课。
村主任尹祖水是尹继澜的堂兄,他对记者说:“当时家里十分希望他(尹继澜)去参军或者去工厂上班,因为那里有‘铁饭碗’。”
“我是村里少数几个比较有‘文化’的人,如果我不留下来,这些孩子就没有老师了。”尹继澜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决定定格了他的一生。
多年来,尹继澜放弃了许多招工、外出务工的机会,在这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偏僻小山村里执教。
学生虽少,尹继澜教得却很认真。他常常利用周末时间走几十里山路到镇里买资料,了解外面的教学信息。尽管有的年级只有一名学生,他也每天都在油灯或蜡烛的昏黄灯光下认真地备好教案、批改作业。尹继澜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为节约开支,他自己掏钱修理门窗、课桌。部分学生家里一时拿不出学费,他还得垫学费。为了山区孩子的学习,他常慷慨解囊。
在随后的38年里,尹继澜教出的学生中有20多人考上大学,30多人考上中专或高中。“我的学生学生现有有的在大学做了教师,有的到广东做了老板,今年又有贺海臣、尹文硕两名学生考上大学。”说起这些,尹继澜显得很是兴奋。看到自己的学生成材,对他来说,是炎热的夏季最清凉的慰藉。
山里的日子总是那么单调,烦闷的时候,尹继澜就抽几根烟,打发寂寞。(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沈德森 摄)
那份真情 赢得村民赞扬和敬爱
尹继澜数十年如一日的真情的付出赢得到了村民和孩子们的赞扬和敬爱。他成为村里威望最高的一个人。在他教过400多名学生,其中有20多人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每逢寒暑假,他们从外面回来,都要到我家来看我,还给我带点礼物。”回味这些的时候,尹继澜一脸的幸福。
村民告诉记者,尹继澜疼爱学生,就像疼爱亲身孩子一样。可是这个村民眼中的“福人”,十多年前,一场灾难性的不幸却降临到他的头上。
那是一个夏日的下午,尹继澜看到家门口的杂草又长高了,随手去拔掉,突然,他感觉手被什么东西咬了一下,把手拿出来一看,手已经变得又黑又肿——他被五步蛇咬了。
尹老师被蛇咬了!消息传来,正在干活的村民立即丢下手中的农活,飞奔到尹继澜身边,大家包扎的包扎,拿药酒的拿药酒,几个人轮流用肩膀把尹继澜奔跑着背到了乡卫生院。在大家的努力下,尹继澜的命被保住了,但右手手指全部变形萎缩。现在写字也只能用左手了。
尹继澜右手被蛇咬成残疾,现在用左手写的字也很遒劲有力。(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沈德森 摄)
“那次是全村的人都到现场来了,大家都很着急,那场面真的很感人那。”村民贺长毛说。
其实,让尹继澜最感动还有一幕。1994年的夏天,连续几天的暴雨让他年久失修的房子倒了,一家人突然变得无家可归。乡亲们就把他们一家轮流着接到自己家里吃住。同时,又举全村之力,帮他重新把房子盖好。“大家有材料的出材料,有人工的出人工,两个月就把这栋房子建起来了。”指着尹继澜现在居住的房子,村民尹小辉现在还显得有点激动,“最让人难以忘记的是,上梁那天,乡里的领导也来了,可是,就是找不到他本人。”原来,当天尹继澜还在给孩子上课。
每当回想起这些事,尹继澜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告诉记者:“是乡亲们救了我的命,给了我的家,我只有认真教好他们的孩子,才能报答他们的恩情!”
尹继澜数十年如一于在大山深处的“袖珍花园”默默耕耘,在该县引起强烈震撼。县教育、残联等部门来人看望他,送来慰问金,并于1996年把他转为公办教师;县电视台专门制作了新闻,向全县宣传尹老师的感人事迹。为此,尹继澜十分不安,他向记者唠叨着:“山里的孩子需要我,我只是做了一个乡村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我愿意守住我这个‘袖珍家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尽了一份力,很平凡的事情,有啥值得宣传?!”
在记者采访结束的时候,尹继澜正在烛光下批改作业,在昏暗的山村中,这朵烛光,显得很亮。
(责任编辑:曾永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