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同学会好像越来越复杂了(2图)

发布时间:2013-09-27 14:0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9月27日 07 版 | 查看:916次


  

  本报记者 李丽 

     同学会总有些温情脉脉的意思。一群离开了教室、宿舍、食堂的人,凑个时间找个地方,一起纪念逝去的青春,挽留悄悄溜走的感情。

     聚会期间,声称不会喝酒的,为了老同学破戒;油嘴滑舌的,说只跟老同学讲实话;工作不顺心的,当着老同学的面,跳槽的想法也可以一吐为快。只可惜,毕业经年,“忆往昔”是聚在一起的由头,却成不了主题。

     所以,每一场同学会,都是五味杂陈。

     很难找到下一个共同话题

     王柯正忙得昏天黑地,拿起电话说“你好”的时候,都顾不上看一眼屏幕。

     “是我啊,听得出来吗?”一个男人在那边问。叫得上王柯的名字,语气中透着熟稔,王柯根本心不在此,冷冷地回了一句,“听不出来,哪位?”

     这番对话在饭桌上被大刘绘声绘色地讲了好几遍,王柯一开始还不好意思,后来就有些忿忿:你怎么不说那些放你鸽子的?

     原本,大刘策划的是一场毕业10周年的盛会,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同学召集在一起。距离正日子还有两天的时候,大刘发给王柯一份名单,“这是确定要来的人”。

    十几个人,名字还很熟悉,但王柯已经记不起一些人的样子。就像跟大家在校门口告别那天,记得转身,记得行李箱,记得映进眼角的旗杆,独独想不起挥手的同学。

     那天晚上,有人临时有事,有人在车站丢了钱包,有人孩子发烧,有人紧急出差,反正,最后到场的只有六个人。

     第一次举杯,大家想到的是青涩时光。这是共同话题,大家说着说着,才知道系里那个美女曾约过老张,老张定好时间的闹钟竟然被李胖子放到了水房……于是,记忆里的室友、老师、图书馆、开水房、体育场、小卖部全都跳了出来,大家拼拼凑凑,终于了解了故事的全貌。

     回忆不是全部,但这桌上的6个人很难找到下一个共同话题。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不务正业”的居多,比如,现在要从财务、编程、咨询、保险等行业里找到一个结合点,实在太困难。

     虽然是同系,但不是一个班,除了大刘,王柯跟那几位并不熟悉,毕业之后更是见也没见过。因此,对她来说,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其他人的基本信息,比如在哪个城市,哪个公司,做什么职业,然后才能继续聊下去。

     似乎只要一句话,就能把10年的两头连起来。

     不过,王柯缺一个补课老师。大刘一来此地出差,就会找同班的这两个男同学喝酒,这次当然也是直奔主题。至于那两个女生,去年也曾一起吃过饭,现在只需问对方一句,“没什么变化吧”,就可以继续了。

     王柯不好意思把每个人的近况都盘问一遍,于是,客套的寒暄、点到为止的交流就成了当晚王柯的“主菜”。像极了应酬的饭局,王柯有些后悔,下次再也不来了。

     复杂的流程跟加深感情是两回事

     当杨捷在高中同学QQ群里提议大家聚一下的时候,得到了很多人的热烈响应。只是,现在大家天南海北,找个中心点不容易,最后决定还是回学校。

     他们是彼时唯一的文科班,人少感情却很好。自从高中毕业以后,回家过春节的人总要抽空聚一聚。等到大学毕业,很多人开始谈恋爱、结婚,联系越来越少,但好在一直没断了联系。

     这次同学会的召集人有两个,南方北方各一个,北方由杨捷负责通知。杨捷看着表格里一串电话号码,想到他们就是往日的同桌、卫生委员、长跑健将,真是莫名的兴奋。

    按照大家的讨论意见,杨捷大概拟定了一个项目日程,比如邀请老师、播放视频、聚餐,接着就是饭后娱乐,可以打牌、唱歌等等。不过,每个环节都有人提“意见”,有的说请老师会让大家不自在,有的说要把老照片做成PPT,还有的说唱歌多乱哪,人一分流就没意思了……

     杨捷自动忽略了这些信息,因为所有动议从没人会主动“认领”,说“这事就交给我吧”。

     他想起上大学的那几年,大家为了见一面真是不辞辛苦。有的同学家在农村,还没装电话,不过,那时候也没有预约一说,城里的同学常常一个念头所至,就结伴骑自行车蹬上几十里路,去村里吃一顿饭,打一会儿牌,再骑车回城。

     当时真是年轻力壮。杨捷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女生家,大家骑自行车的时间比坐在一起发牢骚的时间都长,回来腰酸腿疼,却也不觉得苦。

     再看现在,每个人都有设想,但没人愿意付出心力。就拿吃饭的地点来说,大家在群里已经讨论好几回了,从提议到否决都是一句话的事:“环境不好”、“地方不大”、“菜做得不好”……有的可能只是道听途说,但只要有一个否定意见,总会让组织者的决定显得不完美。

     “为什么大家都变得这么挑剔?”同学会还没开始,杨捷已经身心俱疲。他想要的只是一场简单的同学会,但现在,事情好像越来越复杂了。

     自说自话的“成就展示会”

     当吴康走进那间富丽堂皇的包厢时,第一个念头是,如果AA的话,得花多少钱?

     这是吴康本月的第二场同学聚会。之前是和本科同班同学一起,10个人,约在了一个可以喝下午茶的快餐厅,先“三国杀”再吃晚饭。

     对一群技术男来说,边打牌边聊天儿就是不错的消遣。稍微有那么一点情调的事,也不过是分享了其中一位从法国带回来的红酒。不过,结束的时候,所有人不得不按照主人的要求,把本该细品的红酒大口咽下,只是为了喝完它。

     在召集人要付账时,有人提议AA制,大家纷纷响应。最后,皆大欢喜,各自散去。

     带着上次聚会的良好印象,吴康决定也跟研究生同学聚一聚。只是,这次的“规格”高多了。

     研究生阶段,一个实验室的同学也是聚少离多,很多人上学期间就开始兼职、创业,就业是所有人身上的一座大山。现在看来,事业这主题贯穿始终,哪怕是在聚会的时候。

     首先发言的是组织者小范。他现在是一家公司的销售总监,每年都有一个非常吓人的业绩。除了跟那些名头很响的客户有私交以外,他开玩笑说,“大家伙喝酒,都来找我,全包”。

     这基本上奠定了当晚的发言模式,叙旧成了点缀,而介绍现有职务、成绩以及掌握的资源则是主题。用小范的话说,这样是为了老同学之间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彼此提供助力。

     于是,饭桌上的同学基本就分成了两类。一是升官的。比如,老王在机关已经有了一官半职,是他们那里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大家就恭维他“前途无量”。另一类是自己当老板的。比如,杜文跳槽三次之后,自己开了公司,外地来的同学,都是杜文派司机去接的。

     至于其他人,比如,留在高校的,在国企的或是外企的,相比之下,都失了颜色。

     吴康觉得,这更像是一个成果交流会,先告诉大家你有什么,知道别人有什么,然后存档备用。你可以说它世故、功利,但必须也要承认,它现实、有用。上千万人的城市里,处处都离不开人情、关系,还有什么比“老同学”更有优势的开场白呢?

     那天晚上,所有人都聊得热闹,不少人都在加微信、存手机号码,仿佛之后只要密切联系,实现梦想就是分分钟的事。

     聚会结束的时候,大家都在感谢“杜总”。吴康知道是杜文埋了单,但他觉得阔气了的同学会反而变味儿了。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