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9-07 11:10 | 来源:新京报 2013年09月07日 B02 | 查看:504次
■ 旁边评论
“上大学无用”论,暗含的是教育“不接地气”和社会公平缺失的现实。这两者固然太宏大,却连接着无数人的现实命运,也制造着许多家庭的暗伤。
近日媒体一则报道,让“大学无用论”成热门话题: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父亲却拒绝供其读书,认为“上大学没用”。京报调查显示,1011名受访者中,52.4%的人不赞同这说法;“大学生就业较难”和“高等教育落后于现实需要”,被认为是滋生该论调的最主要原因。
在观点多元的年代,上大学是否有用,注定会聚讼纷纭,沦为口水议题。在舆论场中,各种观点喷涌:或曰“成才不止读大学一条道”,或曰“上大学能开阔视野、提升修养,不能光以金钱衡量”,还有人认为,“上大学有用与否,得看个人修为”……众声喧嚣,都不乏道理,难言谁是谁非。
玲玲父亲以“投入产出比”的投资视角看读大学,虽说“功利”了些,却无需苛责:读大学,本就寄予了人们“改变命运”的实用诉求;更何况,读大学本质上也是种“投资”。对部分贫困家庭而言,读大学承载着“实现社会流动”的期许,这也决定了,对上学成本与现实收获的权衡不可规避。
所以说,与其执拗于个案层面的讨论,不如审思“上大学无用”论背后的舆论风向。从调查看,虽然多数人不认可“上大学无用”论,可仍有24.7%的持认同态度;而现实中,该论调也确实大有市场。
不得不说,时下有种流行性误读:将“上大学没用”等同于“读书无用”,无视这二者的差异。应该说,对上大学价值持异议,跟现实背景有关:在时下,大学生规模甚巨,头衔通胀、学历贬值,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已切身影响到毕业生就业,造成“就业难”“起薪低”等景象。
但从深层次来说,“上大学无用”论大行其道,在于读大学“功用”与现实期许间存在落差。在以往,读大学被视作“鲤鱼跃龙门”的捷径,晋身为“精英阶层”的敲门砖,可在当下,要兑现其实现改变命运的功能,会因种种掣肘,而变得无比艰难。
在人脉密织的关系社会,在“拼爹”蔚然成风的语境里,读大学很难对接底层向上流动的殷切诉求;而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的流行评价,也昭示着,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实践需要的“断链”……此前曾有学校打出标语:“不好好学习,怎么拼得过富二代”;可当许多人发现好好学习了,上了大学了,仍须“奋斗18年,才和人家坐在一起喝咖啡”,对上大学的失望情绪,怎能不流溢?
“上大学无用”论,暗含的是教育“不接地气”和社会公平缺失的现实。这两者固然太宏大,却连接着无数人的现实命运,也制造着许多家庭的暗伤。失望之下,他们只能遁入“上大学无用”论的理论废墟。
基于此,有必要透过“上大学无用”论的雾罩,读懂民众的教育期许,而在对教育价值的梳理中,循序推进教改,并改善流动格局“板结化”的外围环境,正是挽回对大学教育信心的不二途径。
□佘宗明(媒体人)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