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6-04 21:57 | 来源:南方日报 2013年6月04日 A12版 | 查看:1227次
在安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余放女士的记忆中,在安利的企业公民之路上,最重要的事就是2011年安利公益基金会的成立。自此,安利的公益行动从“随大流”走向专业化,把目光锁定到贫困儿童的营养和教育两个领域,开始策划自己的品牌公益活动。 安利公益基金会的最大目标就是尽最大的努力来改善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围绕这个目标,安利设计了“春苗营养计划”“阳光成长计划”和“彩虹支教计划”三大计划。未来3年,安利还将有更多行动:“春苗营养计划”计划3年内投入5000万元,为中西部10个省份的贫困地区小学配备1000个“春苗营养厨房”。“彩虹支教计划”携手团中央研究生支教项目,计划3年内将投入1700万元,资助80所高校2100名研究生志愿者,预计受益儿童将达60万。 在近日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余放表示:“我们不只是想单纯地花钱去做某一件事,而是想怎样把各方面资源都调动起来,让一件事被放大,变得可持续,这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南方日报记者 赵新星 策划统筹:戴远程 张巧琦 持续投入胜过偶尔慷慨 南方日报:安利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总体理解是怎样的?安利秉持怎样的公益慈善理念? 余放:安利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一个全面完整的体系,首先在于自身的良好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够持续地为社会作出贡献;其次,我们会对员工和营销人员负责,让他们在安利能够很好地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对外部的公众尽到责任。 在这个责任体系里面,公益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在安利全球有100多个分市场,每到一地,都有公益的投入。因为我们觉得只有对社会持续的投入才会有效果,这远远好过在某一次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去做一次大笔的捐赠,然后就悄无声息。 企业公益要发挥自身优势 南方日报:安利在执行公益项目过程中,如何与企业自身的专业能力与资源结合起来? 余放: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一般大家觉得企业在公益方面就是扮演出钱的角色而已,但实际上企业可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在我们看来,企业参加公益活动,一定要发挥专业和资源优势,这样才能够有更深入的参与,效果也才能更好。 企业的专长是做经营,我们非常重视投入和收益的关系。在这方面企业有丰富的经验,挪到公益领域来,一样也能够发挥作用。比如“春苗厨房”项目,我们采用了设备供应商公开招标制度、厨师标准化技能培训等方法,都是来自企业运作的经验。 安利还有一个特点:我们是直销企业,所以人的资源特别丰富。从2003年起,我们就开始在营销人员中推广志愿者活动。经过10年的发展,我们在专业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2010年,我们被上海世博会组委会邀请成为“志愿者专业支持机构”,帮助组委会进行对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工作。这之后,我们又被很多国内的大型赛会和活动邀请,提供专业支持,包括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 以信息透明赢得公众理解 南方日报:公益慈善、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本身的商业行为是否应该区分?如果遭遇公众误解,该怎样面对? 余放:公益慈善、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本身的商业行为当然是应该区分的。企业不能带着功利心去做公益,一旦有功利心就肯定做不好公益,因为功利心让受助群体得到的关注不再充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对“公益做秀”的质疑,其实就是公众对公益动机的质疑。其实企业只要去做公益,就肯定会得到良性的回报,至少夸你的人会更多。对此,我们可以持一种坦荡的态度。 此外,要避免公众误解,对公益活动的信息要做必要的披露,以透明换理解。 ■数说 ●截至2012年底,安利(中国)在儿童、环保、志愿者服务等领域,开展了阳光计划、冬日暖阳、环保嘉年华等8200多项公益活动,受益儿童超过230万人。 ●安利在全国成立了212支志愿者服务队,拥有注册志愿者7.4万名,累计服务时间超过178万小时,曾荣获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等多项殊荣。 ●2011年,安利公司出资1亿元人民币注册成立了安利公益基金会,这是国内第一家由国家民政部主管、有跨国企业背景的非公募基金会,重点从营养和教育两方面帮扶贫困儿童群体。2011年—2012年,安利公益基金会共帮扶90多万儿童。 (责任编辑:曹子敏) |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