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5-02 11:4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5月1日 第03版 | 查看:810次
据报道,北京某幼儿园的孩子告诉家长,老师说他为地震捐款少,应该“捐红色的钱”。孩子的话让家长们唏嘘不已,更有许多评论者质疑强制捐款让爱心“变味儿”。 强制捐款在成人的世界里并不陌生,因权力压迫、面子工程等因素产生的“被捐款”现象,已经令慈善环境蒙上了阴影。如今,这种现象蔓延到教育领域,孩子成为被索捐的对象,更加令人痛心。 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本是一次体验同情与奉献的契机。然而,当一些校园捐款活动变成了学校、教师之间的“政绩攀比秀”、孩子们的“拼爹秀”,“红色的钱”映衬出的不是爱心,而是对教育的红色警示。“嫌贫爱富”的索捐行为,不仅亵渎了真挚童心,扭曲了孩子的金钱观念,更早早使孩子心中种下功利的种子。只有去掉金钱与爱心之间的等号,找回原则与真诚,用爱的传递、学生的成长作为评价捐款活动的标准,才能还此类活动应有之义。 俞水/文 沉石/绘 |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