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4-27 15:48 | 来源:江淮晨报 2013年4月26日 第A20版 | 查看:2281次
多支专业心理救援队已赴灾区,援助将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芦山县,华西医院救援点,王梅正在为一名震后失眠的患者治疗。
芦山县一名16岁的男孩出现胡言乱语、打人的躁狂反应;60多岁的杨大爷自地震后就没睡过觉,原因是害怕帐篷会塌下来……
一场7.0级的强震,震塌了房子,夺走了亲人,也打破了原本生活的平静。当人们忙碌于灾情的救援与发出灾区急缺各类物资的同时,天灾引发的种种心理危机才刚刚开始。 目前,多支专业救援队已赴芦山灾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救援。而有关专家透露,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地震一个月后,随着人们生活逐渐恢复安定,心理危机的问题会更严重地暴露出来。而相对于家园的重建,对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与重建,需要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目击:突发睡眠障碍袭来
“从地震到现在,我就没睡过觉,很难受。”4月25日10:00左右,芦山县芦阳镇的杨大爷来到位于芦山县医院旁边的华西医院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救援队求助。杨大爷描述,“不敢睡在帐篷里,感觉大地一直在抖动,害怕帐篷会塌下来。”
救援队的王梅医生对杨大爷进行了检查,发现他没有外伤。初步诊断,杨大爷出现了睡眠障碍,是受到巨大惊吓造成的。王梅给杨大爷开了小剂量的安眠药,叮嘱他一次吃四分之一片。如果过几天没有好转,就再来就医。
10:30许,在县城居住的张大爷也前来反映自己睡不着。
11:20,怀孕6个月的李琴前来求助。她曾有过精神病史,已经停药三年多。地震后,李琴睡不着觉,会觉得有人跟自己在讲话,譬如说“房子要倒”。她还觉得有人要害她。王梅判断,李琴是出现了幻听和被害妄想症状。考虑到李琴是孕妇,王梅只给她开了一点点药,并嘱咐她定期到医院检查胎儿的状况。
当天上午,该救援队分散在芦山中学、体育馆、县医院的多个咨询点,接受诊治病人9名,咨询的有300多人。
从22日进入震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至今,他们已为两千多人开展了心理咨询,处理了40多个病例,其中转诊住院的3例、药物处理的15例。
关注:3类人群亟需心理干预
康林介绍,震区有3类人群亟需心理危机干预。
一是学生。随着灾区学校的陆续复课,学生需要尽快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学生受到惊吓,心理压力过大,个别人甚至出现急性精神障碍。
二是受伤人群。当人的身体受到伤害之后,心理也会因此受到创伤。特别是哪些家里有人在地震中离去的人员,他们需要得到更多抚慰。
三是救援人员,包括志愿者、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康林说,在芦山县医院工作点,很多医务人员25日才领到帐篷,原因是先要安排灾民。他们很疲惫,有些人家里可能也受了灾,但没时间去关注。
王梅说,从这几天巡诊的情况看,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应激反应、睡眠障碍、急性精神障碍等方面。现阶段,他们对急性心理危机采取的还是药物治疗的方式,如通过安眠、镇静类药物让被治疗者精神安静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多数人能够自行恢复。
康林建议,应对心理危机最好的办法是休息。但是,对于有急性精神障碍的要赶紧住院治疗。
呼吁:灾区需要更多心理干预力量
康林介绍,目前灾区的救治力量在急诊和重症的病人处理上是够的。但是,心理干预的力量还远不够。等到一个月到三个月之后,灾区将需要大量专业的心理志愿者。
康林说,这倒不是因为缺乏心理救援力量。而是因为,目前灾区最急需解决的是人吃什么、喝什么、在哪里住等问题。在现阶段,很多人的心理是封闭的。待把上述问题解决后,这些人封闭的心灵会打开,心理危机就会逐渐暴露。
灾区的心理危机干预最终要持续一年以上。据康林透露,目前,他们医院还有医生在汶川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康林认为,此次芦山地震的心理救援比汶川地震时的秩序要大为好转,救援者也更为理性。
除了官方医院力量,更多民间救援力量也关注到灾民的心理干预。昨日晚间,记者在芦山街头遇到了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邹芳伟。据他透露,随着灾民生活逐渐得到安置,他们近日将安排一支专业的民间心理危机干预队伍进入震区开展救助工作。
晨报记者 王凯/文 李福凯/摄
案例篇
案例1 意识游离、狂躁不安的少年
地震发生两天后,家人发现16岁的小林(化名)忽然无缘无故地发笑、自言自语甚至还动手打家人。
4月20日,数十秒的大地震动后,平房坍塌,熟睡中的小林被埋在了废墟中。幸好,家人很快将他从废墟中挖了出来。万幸的是,小林没有大碍。家人以为小林逃过一劫。未料,两天后,小林忽然出现上述症状。家人无奈将孩子捆绑起来。22日,家人带着小林向华西医院求助。
“看家人时眼神特别凶,自言自语,游离状态”,王梅觉得小林的问题比较严重,当即将小林与家人隔开,尽量创造一个宽松的谈话环境。经过测试,王梅判断,小林还是沉浸在地震的谵妄(医学名词,一种急性发作的意识降低的综合征)状态中。由于小林存在部分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不协调,亟需住院治疗,医生当即联系了医院救护车将小林转送到成都的医院治疗。
案例2 渴望美好家园的孩子
远处是太阳,近处是草地、大树和破裂的楼房,天空有一架直升飞机。11岁的卫滔在画纸上这样表述心声。
昨日,成都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的11名心理咨询师来到芦阳帐篷小学,为孩子们进行“绘画治疗”。“孩子们通过绘画释放心理压力,同时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这些画作,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陈雪飞说。
昨日下午,晨报记者在芦山县医院的一个心理咨询点见到了陈雪飞和他带回来的孩子们的画作。“太阳、高山、草地、房子”是很多小朋友画作中的共同元素,陈雪飞认为,这意味着孩子们特别渴望美好家园。
案例3 焦虑的班主任老师
昨日上午,来自四川省的4位心理学专家来到芦山中学,访谈了该校的3位老师,为下一步制定师生心理援助计划做调研。
该校高中某班的班主任杨老师说,他这几天都睡不好觉。“老师的责任就是保护好学生,不过,我家里有两个小孩,老人还在医院,我也挺牵挂的。”杨老师更大的压力来自于生活和工作的不顺心。“芦山中学的教育水平原本在雅安就靠后,经过这次地震,我更担心以后翻不了身了。”
心理学专家李斌建议杨老师要从多角度思考,这次地震给师生带来了伤害,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芦山中学,相信学校的明天会更好。晨报记者 王凯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