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生存实录

发布时间:2013-04-27 11:31 |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3-03-22 | 查看:1097次



   2013-03-22     □记者 魏宗凯 周琳 王涛 

    经济环境较为严峻、市场低迷、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中国企业面临的大环境虽相同,但却呈现了不同的生存状态。

     部分创新能力弱的企业虽然熬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但对未来“失去希望”使得他们不仅扩大投资愿望骤减,甚至关停变卖,“温水煮青蛙”式地消极怠工;对于部分有一定市场、但发展后劲不足的企业而言,“做不大、死不掉”的状态让他们在融资难、用工贵的状态下,抱着“混混看”的状态等待机遇;还有部分小微企业正处在技术创新的“平台期”和“蓄能期”,“差一口气”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招工难 用工贵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工自身对“体面就业”的追求,上海部分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季节性、结构性招工难。不少企业担心,这种阶段性用工短缺今后一段时期内将长期存在。

     一家家电连锁企业的副总裁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去年上海最低工资标准为1450元/月,今年还会继续增加。公司在上海的用工成本占到运营成本的4%,比公司全国平均用工成本高出30%以上。虽然公司给员工的工资远远高出最低工资标准,但是标准一上调,员工仍然要求加薪。

     “现在不少企业都采取底薪+提成或计件的方式发放薪酬,可以激励员工多劳多得,但如果税后收入不超过3000元/月,公司连最基层的销售人员都留不住。”他说。

     据康特科技总经理厉淳介绍,用工成本较高是企业普遍的感受。对于IT行业来说,员工每月税后到手工资5000元并不高,但加上“四险一金”和个税,公司实际支付用工成本超过9000元,约翻一倍。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人力成本仍是较大一笔支出。另外,由于在上海生活成本较高,特别是年轻人买房压力较大,有的每月房贷都要五六千元,公司薪酬没有竞争力很难留住员工。

     上海一家知名品牌服装公司副总裁韩融说,由于公司近三年盈利锐减,工人工资基本没有增加。“四险一金”和个税占公司用工成本的46.6%,按平均每人月薪增加100元计算,公司有2000多名员工,每月人工成本就增加近30万元。“公司每年的净利润只有七八百万元,我们怎么敢涨工资?”。

     上海市工商联的一项调查显示,春节后招工难已经是“老大难”,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及一线操作工缺口最大,有的甚至影响了企业正常经营。从用工缺口行业看,电子、机械、物流、医药、轻工等行业招工较难。用工难伴生的是用工贵,人力成本占小微企业总成本比重较高,随着最低工资额提升和社保支出增加,劳动力成本的持续增长。从问卷调查情况看,2012年的工资支出中上涨的企业占85.2%(其中认为明显上涨的占36.1%,有所上涨的占49.1%),工资基本稳定的占13.4%,工资下降的仅占1.5%。

     税负重 融资难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是中小微企业目前的普遍期待,包括期望直接受惠于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幅提高所得税起征点,加快营业税扩围步伐,要求长期坚持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减低小微企业社会保险费率与取消不合理行政收费。

     “2010年以前,公司净利润还有几千万元,但这两年实体店盈利很差,只有三四百万元,加上网上商城盈利三四百万元,净利润只有过去的五分之一。”韩融说,即便如此,公司仍然每年纳税好几千万元,位列杨浦区纳税企业五十强。

     长宁区政协工商联界别的委员们春节前对区域内100家中小微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发现,85.6%的企业认为现行国家税率高(其中认为很高的占22.6%,认为高的占63%)。同时,有67.5%的企业认为政府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能推动企业发展。

     “一些企业主反映,如果把各种隐性、显性的税加在一起,企业的平均税负在40%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称,小企业需要缴纳包括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流转税附加、印花税、契税等二十多种税项。

     除了“税负重”之外,“融资难”是中小微企业反映最多、最集中、呼声最高、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据统计,目前上海中小企业90%以上融资依赖银行贷款,而商业银行向小企业贷款量不足其放贷总量的20%。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授信少、渠道少、成本高,银行贷款难以得到,银行外的融资机构贷款利率普遍高出银行数倍,一般情况下,小微企业都难以承受。

     付韬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如果没有抵押物,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贷款,而通过担保公司融资,成本至少要增加一倍以上,“利率比银行高,还要支付担保费用,算下来融资成本在10%以上。”

     据上海市工商联调查,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普遍在10%以上,民间小额贷款的综合成本更高达22%。此外,小微企业短贷长投现象突出,这进一步加大了经营风险。

     安徽一家烟机配件企业负责人介绍,融资成本不断攀升是比人工成本更可怕的“枷锁”。民间借贷从一分、攀升到2012年的三分、四分利,不少同行都不得以转行,“哪个行业能有那么高的利润?赚的钱都给小额贷款公司了”。

     渣打银行“中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显示,2012年第四季度,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略有上升,并且银行受信贷额度限制以及风险控制要求的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放贷意愿有所回落,中小企业对银行的融资满意度经历了前5个月的提高后有所下滑。其中,中小企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较为明显,认为有上浮的企业比例从去年第一季度的22.7%上升到第四季度的44.6%。

     跨越式发展之难

     与多数遭遇发展困境或碰到“天花板”的企业相比,还有部分小微企业正处在技术创新的“平台期”和“蓄能期”,“差一口气”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海玛戈隆特骨瓷有限公司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主要生产高档骨瓷餐具和礼品瓷器。与其他还在为经营困难唉声叹气的同行相比,玛戈隆特的日子要好过得多,去年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毛利率达到60%至70%。

     该公司董事长赵春阳说,国内企业出口到欧美的骨瓷餐具单价在1至2美元,而玛戈隆特骨的产品可以卖到7美元,“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品牌和一流的设计师,品质足以与欧美高档产品媲美。”

     但是受资金及渠道制约,玛戈隆特公司也进入瓶颈期。赵春阳称,公司成立13年,每年的盈利几乎全部投入设计和研发创新,2008年甚至还在巴黎设立了设计工作室,趁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之时“逢低”吸纳了一批欧洲优秀设计师,公司设计的“青花宴·印象世博”花瓶曾被选定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礼。“公司足够强,但没有更多的资金去做品牌推广和渠道建设。”

     上海泽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只有107名员工的小微企业,去年却挫败了IBM等7家外资企业和11家境内上市公司,成为陆家嘴国家级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仅世界500强客户就有15家。但公司创始人张元刚说,因为受制于资金短缺,公司同样遭遇瓶颈,很多项目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去年花了一年时间,通过知识产权抵押从中国银行只贷到100万元,杯水车薪。”

     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傅新华称,有的企业“差口气就能飞天”,处在蓄能期,这个时候政府应当助力,但不要拔苗助长,汲取光伏产业的教训。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主任吴文称,中小企业不一定非要做大才有竞争力,如上海瑞年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它是金山区一家生产“热压敏功能变色成色剂”的小企业,但全球只有这家公司生产这种产品,具有完全市场定价权。去年在原材料价格下降的背景下,瑞年所生产的产品居然涨价,净利润率达60%。

     “欧洲一些中小企业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某一专业领域很强,所以活得很好,有的都有上百年历史。反观中国的众多中小企业,很难做强,就是缺少这种专、精、特、新的D N A。”吴文说。

     市场推动转型升级

     针对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开出“药方”,其中之一就是要求企业转型升级,适应市场变化,“打铁还得自身硬”。但在实际中,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十分有限,具备创新能力的所占比重很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企业数量更少。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面前是动力不足不想转、方向不明不会转、风险太大不敢转、支撑不够不能转。

     上海市长宁区政协对区内100家中小微企业的调查显示,有70%的企业对转型较为犹豫迟疑,认为转型也将面临市场、技术、资金、人才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风险。企业对市场预期普遍认为国内外经济形势并不明朗,走势仍有待观察,对后市抱乐观或谨慎乐观看法的企业约占31%,43%的企业表示对未来形势难以判断,26%的企业带有一定的悲观情绪———主要认为全球经济仍未走出底部,国内经济转型,调控政策等都是不确定因素,因此企业自身重在防范风险。持乐观态度的企业多已具备转型发展的能力,具有新产品研发,核心技术和市场,国际市场变化使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认为,中小微企业这一群体本身就存在高淘汰率的特征,多数企业长不大、做不强是正常现象,因此不能苛求所有中小微企业都有创新转型能力,期望通过政策的帮扶短期内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应该强调投资的市场化,让市场约束企业的投资行为,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优化产业结构。

     据吴文介绍,上海约有55万家中小微企业正常纳税,近几年每年也有超过700家的企业消亡,2012年超过900家。也有不少企业转移到江苏南通、常熟、太仓、昆山以及浙江嘉兴等周边城市,如常熟近两年新增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一企业来自于上海。

     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傅新华认为,企业处于不同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难处,整体来看,约四分之一中小微企业将被淘汰,四分之一创新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还有二分之一的企业“守城”。因此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困也应分为“普惠制”和针对性扶持,前者如减所得税采取低税率、降低行政收费和政府行政服务成本等方式“广撒网”,后者则给予“专精特新”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深捕鱼”,引领企业创新,帮助企业腾飞。

     信息不对称亟待消除

     上海市工商联去年对小微企业进行调研,来自378个企业的问卷结果显示,73.1%的受访企业“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国家向中小企业提供的政策,62.7%的企业希望获得信息服务。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副主任宋晓辉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微企业对政策不能及时获悉甚至不关注。上海除了通过互联网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外,每月还发放12万份《上海市中小企业信息速递》,同时还开发了手机客户端程序,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及时查看最新政策。“未来希望能够形成政策优惠的信息推送,当部分企业达到享受某政策优惠时,就会主动推送这一信息,让优惠政策能第一时间开花结果”。

     在上海市“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想缓解融资难,撇开其他方法不谈,单从“消除信息不对称”入手,就可以有所作为。

     比如建立中小微企业样本数据库,一点一滴收集统计资源,形成了解中小微企业动态运行状况的基础和依据,这同时也是一份企业的信用体检报告。民革上海市委提出,可以考虑把纳税信用作为金融征信抵押物,用企业良好的纳税信用兑换银行贷款优惠,建议银行和税务机关联手,把中小微企业的纳税信用记录、财务会计信用记录等纳入金融企业征信系统,对纳税信用级别比较高的企业,给予低利率、高额度的金融支持。

     上海市工商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应适当放宽或取消专利、资质等资金申请条件,使扶持政策惠及更多小微企业;资金申请程序宜简洁、易于操作,降低企业申请成本。创新扶持方式,将直接给予资金资助与政府购买服务、提供贷款贴息等方式相结合。为初创企业开业贷款、创业场地、招用人员等给予支持。

     对症下药还需“组合拳”

     针对当前存在的用工贵、税负重、融资难等普遍难题,一些企业和专家建议要对症下药,短期、中长期政策双管齐下,切实为企业减负,同时为企业创新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建议对小微企业实施灵活用工制度。专家建议,在劳资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建议简化小微企业劳动用工程序,在充分尊重劳动者意愿的基础上,允许灵活用工,允许微型企业的薪酬水平在最低工资指导线一定范围内浮动。

     二是建议实行轻税负政策,循序渐进推动结构性减税,加快设计更为合理的税费优惠政策,如定额征收和对小微企业所得税实施“三免两减半”,若短期内难以全面铺开,可酌情在部分地区,一定时限内,开展试点,切实减轻其经营负担;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加快推进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向更多的服务业扩围。

     三是要引导银行提高小微企业金融创新和服务水平,鼓励银行建立不同类型的业务单元和专业化的经营团队,在风险防控上加大创新力度,推广存货、应收账款、专利权等动产或权益质押,降低小微企业贷款门槛,减少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发挥好国有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引导作用。在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允许机构有一定比例的坏账,弥补市场在提供小微企业投融资公共产品中的外部性问题。

     另外,东亚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王彦建议,小微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应寻求不同的资金来源,不能完全依靠银行,长远来看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补贴。对于那些资金沉淀型的企业不妨多多利用,比如大型零售贸易型企业等,可以扮演银行角色对供应商等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加快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破除小微企业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以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重点,发布重点产业发展目录和扶持政策,加强产业引导,推动小微产业转型升级。搭建平台,组织对接会,帮助小微企业与大中企业建立采购、配送等合作机制,开拓市场。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