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4-09 21:15 | 来源:南方日报2013年4月2日GC05版 | 查看:2579次
一边是应届生签约率不足三成,一边是初次就业不到半年就离职
CFP供图
在华工举行的招聘会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南方日报记者 丁玎 摄
●南方日报记者 刘茜 实习生 王欢
4月的求职高峰即将到来,“大学生就业”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被提起。近日,由人人网完成的《2013应届毕业生求职反馈调研报告》正式发布,在回收的10万多份应届毕业生有效问卷中,仅有27.5%收到offer。
然而记者却发现求职毕业生感慨一职难求时,另一边却是职场新人纷纷闪辞。
2012年8月由正略均策调研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薪酬白皮书》。调研数据显示,作为职场新生代,90后员工离职率达30.6%,高出平均水平5%。2012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将“90后”毕业生置于报告讨论的重心,据调查,这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职场新人,“闪辞率”惊人!
为何一边是应届毕业生签约率尚不足三成,一边是初次就业不足半年迅速“闪辞”?记者试图走近这群职场新人,分析个中的原因。
广东应届生签约率三成 同比去年低一成
小C是暨南大学广告学专业2013届毕业生,她成绩优秀,在学生工作中认真负责,获得了师生的一致认可。从去年9月开始她就准备“求职红宝书”,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招聘信息和面试总结,以及“前辈”们的成功求职经验。
学广告出身,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是她的目标。但她遭遇了找工作的难题。小C坦言,参加了许多招聘会之后,投出的简历仍迟迟没有回音。漫长的等待和来回的奔波和面试,她开始怀疑自己。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她屡屡碰壁,“有时候专业不符合要求,有时候面试状态不对。”更让小C苦恼的是有一次问企业的选人标准是什么,对方回答说要看缘分。不过小C告诉记者,她们宿舍5个人,除一人考研外,目前只有一人找到了工作。“如果到了5月份还没找到理想的工作,我就随便签一份约。”小C说。
该校信息工程专业的阿良,并不打算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是想“成为一名导演”;他不着急马上工作,而是想要旅行体验。他说,他有许多想法要表达,而当导演拍电影,便是他向世界倾诉的一种方式。用2年的时间去旅行,离开书本的世界,看看人生百态,然后再出国深造。他深信,从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中暂时跳出来,去另一个环境体验新的生活,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
“现代社会大家都很着急,但很多东西需要长时间的沉淀。我知道我自己想要什么,但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慢慢来,不着急。”
他们目前的状况是应届毕业生的缩影。据人人网完成的《2013应届毕业生求职反馈调研报告》网络调研显示,2013届毕业生中获企业录用的仅占27.5%。其中7.3%的应届生只收到了1个offer,只有20.1%应届生收到2个及以上的offer。调查显示,收到offer的应届生已签约的占89.1%。34.9%的学生已签约,正在等待入职;另有35.4%已签约未入职的学生,认为如有更好的机会不排除毁约的可能。
广东高校应届生今年的就业情况如何?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今年应届生的实际签约率也只有三成左右,但有就业意向的应届生已经超过五成,拿到offer而不签约的原因是,很多应届生仍在观望,还在等待更好的机会。
该负责人表示,截至日前,广东应届生的实际签约率较往年偏低10个百分点,反映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今年用人单位开出的薪酬水平较去年提高了300元/月。
90后频跳槽离职率超30% 过半没熬过试用期
正当求职毕业生感慨一职难求时,另一边却是职场新人纷纷闪辞。“公司今年刚招的20名管培生竟然走了17个!”广州经济开发区的一家公司在陆续被员工“炒”了之后,管理者感叹“现在的大学生难留”。
民企老板耿先生在微博上吐槽说:“现在的年轻员工,说不干就不干了,我们公司上月就走了两个。”耿先生说,其中一名华工毕业的广州男生,毕业半年已经换了两次工作。
天河某广告公司负责人张小姐回忆起年初辞职的“90后”女员工:“其实她醒目形象好,本想好好培养,没想到她嫌工资少,不做沟通就走了。其实,她只要熬过了三个月试用期,我就会主动给她加薪了。”
“毕业大半年,我都已经辞职2个月了。”家住番禺区的小胡在微博上抱怨。去年7月份,23岁的小胡拿到广州某知名高校的硕士学位。在外人看来,小胡应该不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然而,小胡仅仅就职于一家地级市的房地产策划公司。“我们这种大文科专业,没有特别对口特别合适的工作,策划、编辑、出版、行政、公务员,样样看着都可以,样样都不精通。”
连着赶了数十场的招聘会和企业宣讲会,身心俱疲的小胡最后草草签了这家公司,也算是给家人和学校一个交代。但是干了不到三个月,小胡的感觉就不太好。“房地产调空越来越严格,老板给我们下的销售指标却越来越重,待遇不错,但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小胡说。
“与其说我是个疯狂的跳槽者,不如说,我很想找一份更有意义的工作”。当“工作”与“理想”的关系愈加紧密,小胡说他更关注“工作”背后的生活意义。
由专业调查机构正略均策调研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薪酬白皮书》调研数据显示,作为职场新生代,90后员工离职率达30.6%,高出平均水平5%。报告发布后,很多媒体纷纷讨论“90后”为何在短期的工作中有如此高的离职率。而其中“‘90后’比起薪金更看重理想”的说法,成为这代年轻人不断跳槽最有说服力的解释。
企业人员置换成本加大 不愿招应届生
90后为理想而不断“闪辞”、跳槽也给许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我们的工作节奏全都打乱了,招人、面试、办理离职手续、再招人、再面试,比以往都要忙乱。”这是广州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去年以来工作的真实写照。
一家企业老总说起90后员工直摇头,“今年我们给40名新员工发了offer,报到那一天就来了17个,当时我就急了,有项目等着干呀,我们只好硬着头皮现抓人,可是现招的人又不合适,我们还要再招。”
广州另一家软件企业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招新人起码要准备多一倍的量,比如计划招30人,通知报到的要达到60人,以防新员工因各种原因离职。”他表示,由于离职率高得离谱,一般情况下不想招应届生。
一位企业负责人说,“我也看不懂90后员工,他们很随意,说不干就不干,似乎根本就不在乎这两三千元的月薪。他们只做喜欢的事,看上司不顺眼就辞职。”
“高离职率加大了企业人员置换成本,企业招聘进入了招人、走人,再招人、再走人的恶性循环怪圈。”广州人力资源专家高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试用期工资1500元为例,加上保险等各项费用,企业对1名试用期员工支出成本在2500元/月,3个月试用期下来,企业要支付7500元的成本,如果10名新员工刚过试用期就离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不小的,因为新员工还没开始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就将7.5万元的人力成本打了水漂。”
■专家提醒
90后频跳槽
职业价值易贬值
90后员工小马则认为,离职率高并不能把责任全怪在90后身上,企业也有责任。应聘时公司给出了不错的底薪承诺,可上班第二天,小马就打听到,底薪不靠谱,交通费、餐费也没有补贴。小马愤然离职。
“其实,频频遇到闪电辞职的下属,雇主也应该‘自我检讨’,管理方式有没有与时俱进?”资深职业规划师邱军涛指出,“现在企业的管理层多为60后到70后,与新一代员工存在‘差代代沟’,思维模式的冲突导致管理方法欠缺优化,也是员工离职率高的重要原因。”
邱军涛认为,新一代员工思维更活跃,更有个性,但也存在团队合作意识较弱等缺陷。管理层如果还用原有的管理思维进行员工管理势必效果不佳,应该“了解、理解90后”,进行有效沟通和引导。
著名职业规划顾问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姜博仁分析,一方面职场新人90后应届生更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面临的生存压力更小,因此一旦工作不顺心,就容易闪电辞职、频繁跳槽;另一方面,企业招聘方式的不完善,用人需求和求职者个人发展之间的不匹配,也是造成“闪辞”的原因之一。
但是,90后不停地变换行业、工种,对于今后的工作经验积累,将是很大的一个挑战。易才集团全国RPO中心总经理徐毅向记者表示,70后、80后换工作,或者会在同一个行业内,比如做媒体的,从报纸换到杂志、电视;或者是换行业但是始终在一个岗位,比如从医药的销售、到了快消品的市场。但是90后对工作的变换随意性很大,比如从制药行业的市场专员,到了广告公司的市场调研,到了行政部门的人事,“造成的最大问题是职业价值不是升值而是贬值。”
他说,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干了10年,在行业就成了专家,他的经验使得他的薪酬和在行业的地位不断地上升。但是如果漫无目的地变换工作,无论你到了哪个行业、哪个职位都是新兵,“你的底薪几乎没涨,你还是一个初级员工。”
中智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应利认为,职场新人首先应该明确职业定位。他们往往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并不清楚想要什么,此时需要通过工作实践来增进自我了解,让就业力、竞争力尽早进入积累阶段。第二要做好技能储备,职场新人找到方向后,要花时间和精力积累实力,而非蜻蜓点水地对任何工作都浅尝辄止。他认为,高离职率对个人和企业都是伤害。
“先就业再择业”
观念须改变
刘茜
■周刊速评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今年已到了很严重的程度。然而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半年便离职的比例却很让人吃惊,颇令人纠结。高离职率让用人单位不高兴,招来的新员工,刚上手就离开;社会不满意,现在的大学生怎么没有一点职业忠诚度,想跳就跳。
然而大学生“闪辞”却有他们的理由,这个工作不适合我,为什么要硬撑下去呢?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12年12月的一项调查也证实,当前青年的职场观已在改变,51.5%的人认为理想职位不在高低,能找到合适的用武之地最重要;48.8%的人表示年轻人更注重个人感受和兴趣;36.0%的人认为年轻人已经有成熟的职场观念,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其实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悔当初匆匆签下了合约。“如果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找工作,有了满意的工作,我们不会这么随意的”。
确实,工作对于新人来说可以决定你的朋友圈,甚至可以塑造你的一部分生活状态和世界观,毕竟你刚从校园踏入社会,有一部分的世界观还没有定型,第一份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认真对待。人力资源专家也建议,初次就业,不要急于跳槽,应该多积累职场经验,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
是什么造成许多大学生当初毕业就业匆匆签约又迅速毁约呢?许多专家认为这与政府与学校大力提倡的“先就业,再择业”观念有很大关系。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了“好看”的就业率恨不得在学生们在毕业前就把他们赶到社会。甚至有些学校采取没有找到工作就不发毕业证的做法,让学生为了拿到一纸合约还不如民工可讨价还价。
有专家分析,毕业之后工作半年就跳槽,对大学生来说,并非好事。其一,用人单位会因担忧大学生跳槽,而不愿意投入培训成本,甚至将招聘瞄准有经验的职场人士,加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其二,“先就业,再择业”,提高了大学的初期就业率,但从职业发展角度分析,职场的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习得职场经验十分重要。那些初次就业就边工作边找工作者,在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印象的同时,也可能今后动不动就跳槽、习惯性跳槽。当然,这些跳槽者中,当然不乏根据能力、兴趣,结合自己对社会的了解、职场的感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者。
其实90后们在职场表现出来的个性,代表了一个新趋势,也为社会和用工企业提出了新的课题。90后成长在资讯发达的年代,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从职业指导的角度来说,90后“不开心就辞职”也不能说就是错的。“开心”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岗位是否匹配、是否有发展前景,这样的想法代表了进步。
找到理想的工作是需要时间的。据了解,在国外,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花一段时间找工作,而不是在毕业之前就找好工作。为了让毕业后的学生找到更好的工作,许多学校都发动校友会来帮助这些同学,而不是把毕业生推出学校完事。而且,社会中介机构在统计一所学校的就业情况时,不是用毕业时的就业数据,而是用毕业半年、一年的就业情况,这使大学生就业“从容不迫”。
这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启示是,要改变传统的“先就业,后择业”观念。同时,改变传统的统计初次就业率的考核就业的做法,应创造条件,允许并鼓励大学生毕业之后,花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去找自己合适的工作。
专家建议,我国教育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和大学,应当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对大学教育质量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负责,以及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出发,重新梳理大学生就业工作,让他们“从容不迫”地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