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2-05 13:27 | 来源:北京晚报 2012年6月18日 第17版 | 查看:891次
对丝在为玉树孩子送营养餐
人物小传
在网上,知道“对丝”的要比知道“李哲”的人多。其实,李哲的网名就叫对丝。
她是一个4岁男孩的母亲,爱心摇篮公益版块的资深版主,在遍及全国的志愿者妈妈圈内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她由最初单纯的捐助者,到直接牵头参与救助,在做了5年的全职义工后,与伙伴们在中华儿慈会立项成立了西部儿童救助基金。
每年,她都会和志愿者们驱车前往藏区进行医疗巡护。仅在2010年,她就9次前往西宁、6次去玉树,和当地的藏族志愿者们一起,为孩子们做爱心盒饭、发放冬季物资、寻找当地需要医疗救助的贫困患儿。
这位被志愿者们称为“意志锤炼得比钢铁都坚强的”70后妈妈,她的公益之路是如何炼成的?原本想等孩子能上幼儿园后就复职的她,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抉择,干了一件拿得起却放不下的事?近日,本报记者独家对话对丝。
公益前传
从志愿者到建立专项基金
上大学期间,对丝就参加了志愿者调查组,尤其关注与西部地区有关的助学慈善公益活动。1999年大学毕业后,她来到中关村一家高科技企业上班。工作之余,她仍然坚持参与公益活动,除了定期捐款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做志愿者。她和爱人商定,每月将家庭收入的10%捐助给贫困儿童。
对丝说,当时她是利用业余时间,帮助需要治疗的重病孩子筹款。受助的孩子和父母到北京看病,她帮忙接站联系医院。2006年年底她怀孕了,为了安心养育孩子和照顾家庭,对丝辞去了工作。回归家庭后,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全国各地的一些爱心妈妈也通过网络聚合在一起,自发组织开展公益项目。
2007年8月,对丝做了妈妈,但她的救助行动并没有中断。因为长期从事病儿救助,她们与北京的多家大医院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很多医院都为她们救助的孩子开通了绿色通道。
2009年底,对丝的儿子两岁了,一个困扰她许久的难题到了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刻:是回原企业上班,还是坚持做公益?对丝说,“我想了整整两天,即使我回到企业工作,心也很难从那些孩子身上回来。辞职后,我干的是一件拿得起放不下的事。所以,最后我决定把儿童救助当作终身事业来做。”
最近两年,特别是2010年玉树地震以来,对丝等志愿者联合民间爱心人士,组成小团队,多次深入玉树灾区和偏远的西部地区探访贫困家庭、巡诊患病儿童……这些救助活动为后来建立西部儿童救助基金奠定了基础。2010年底,为更多地帮助困难儿童,对丝等核心志愿者决定成立专项救助基金。去年7月,志愿者团队与中华儿慈会正式签约,实现了从志愿者团队向公益组织的转变。
救助基金成立后,对丝立即开展了“七彩童年西部公益行”活动,为贫困地区儿童提供医疗巡诊,资助重病孩子治疗,免费提供治疗地方病的儿童药品,并帮助孩子们补充营养。巡诊的同时,她们也带去孩子们急需的学习生活等用品。
对丝说,“西部儿童”成立后,从几块钱到上百万元,她们聚沙成塔般筹集了一千多万元,为西部偏远山区儿童提供医疗、生活和教育方面的帮助。目前,累计得到帮助的孩子已超过12000名,其中在医疗救急上,完成了对236个重症患儿的治疗。
救助路上“揽来”的额外项目
村小援助计划是“西部儿童”基金今年才刚刚立项的项目,旨在为偏远山区没有编制的学校提供经费和基础设施的支持。对丝笑言村小援助计划完全是自己“爱揽事儿”的结果。
去年12月,对丝和志愿者来到贵州的一个偏远山村。冬日寒风凛冽,可是村小的教室窗户只有窗框没有玻璃。孩子们的小手上生满了冻疮,肿得像馒头一样。看到这个场景,对丝二话没说,马上和一名志愿者返回县城,为孩子们订购了500多双手套。
发完手套,又为学校装好玻璃,此时一路的奔波、劳累,让对丝蓬头垢面,特别狼狈。因为着急赶回北京,对丝来不及换洗,匆匆赶往贵阳。当她站在一座过街天桥下,灰头土脸,大口大口地喝着半瓶矿泉水时,突然一名衣着体面的男子把空饮料瓶塞进对丝手中。“他把我当成捡废品的了。”想起那次经历,对丝便乐不可支。虽然被人误解,但她觉得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其实,对丝和志愿者赶到这个村子,本是为帮助一个可怜的家庭:妈妈去世后,爸爸带着7个孩子生活,可是大女儿又因肺结核离世,6个男孩中最大的只有15岁,为了5个弟弟的生计外出打工。没多久,孩子们的爸爸也去世了。对丝把5个弟弟接到北京,送到了北京关爱学校校长石清华那里学习生活。
正是对这个孤儿家庭的关注,对丝和志愿者才注意到这里的村小,才有了后来的村小援助项目。
公益故事
翻越两座雪山 送来一片情意
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西部牧区很多孩子生病后难以得到及时治疗,这也是对丝带领着“西部儿童”团队每年进行医疗巡诊的初衷。
从北京开车出发,一路跋山涉水,随着地势的增高,既要克服高原环境带给人体的不适,又要经常遭遇运输药品的汽车半路抛锚或“轮陷”泥潭。巡诊对每名志愿者来说,都是一次生理和心理的极大考验。但是,比起巡诊中发生的动人故事,对丝说,这点辛苦就算不得什么了。
2011年8月29日,“七彩童年”西部公益行启动,对丝团队与濮存昕爱心基金心悦团队携手前往玉树进行巡诊。抵达玉树不久,一位34岁的藏族妈妈和爱人从囊谦县出发,翻越两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来到了结古镇,只为把亲手挖来的6棵虫草送给对丝。
原来,在2010年的巡诊中,对丝和志愿者们曾经帮助过这对藏族夫妻的孩子。那时,小宝宝刚刚出生不久,但是因为先天肛门闭锁,孩子排泄不出来,肚子胀得又大又圆。
“其实,这种病在大城市不算疑难杂症,手术治疗后就能恢复得很好。但是牧区没有这样的医疗条件。西宁医院院长助理专门给我打了电话,希望我们能把孩子尽快接到北京治疗。”对丝说,接完这个电话,她和志愿者用最快的速度将孩子接到北京,这对藏族夫妻也同时抵达,孩子被紧紧地包在藏袍里。遗憾的是,因为拖延得太久,孩子的身体机能大大下降,在进京后的第三天,孩子离开了人世。
这位藏族母亲握着对丝的手说,孩子虽然不在了,但是她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她永远铭记在心。
四问对丝
1、对丝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答:原来在公司做进口设备时,有个气动元件叫对丝,它东西虽小,但是作用很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接头,有内径和外径。比如一个4分口的管子怎么和一个6分口的连在一起,就要靠对丝。有人说,这很像我现在从事的工作。但是起网名的时候,确实没想那么多。
2、一年中在北京的时间多,还是在西部多?
答:还是在北京做项目的时候多。但是我们每年至少要出几次长差,到玉树、凉山、贵州这些西部地区。我们坚持3年做巡诊。考虑当地气候,一般每年七八月份的时候会去藏区。即便那时候去,我们睡的帐篷都结冰,到了中午晒得直冒汗。高原气候变化很快,到了下午气温会骤降到7℃,我们经常打着哆嗦坚持把最后一个孩子的资料记完。
3、作为一位母亲,救助时会看到无数的生离死别,怎么过来的?
答:每当看到生病去世的孩子,特别的难过。不过,通过我们这些年的救助,越来越多的孩子病愈康复,可能这也是我们能坚持到现在的动力。
4、如何看待民间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工作?
答:志愿者队伍参差不齐,很多人可能是看到某个孩子或某个事件后,冲动报名。我们不能对志愿者无偿的付出做任何要求,但是作为民间的公益组织,也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热情的志愿者,不符合标准的就被踢出圈外。所以,成熟的志愿者需要经过相当一段的培训过程,需要民间公益组织的努力。我们今年正在做志愿者认证工作,想看看在册的志愿者到底有多少人。现在我们这里有4个全职志愿者,剩下的全靠兼职志愿者和民间NGO组织志愿者的帮助。能走到今天,志愿者团队的力量和付出尤其重要。
本报记者刘琳 J015 李刚摄
部分照片由对丝提供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