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2-01 10:41 | 来源:华龙网 2012-12-06 07:01:50 | 查看:1492次
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拥有13万志愿者的南通市宣布将在近期出台《加强和引导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建立志愿服务回报机制。此举引发各方热议:志愿者服务是否可以要求回报?
正方:给志愿服务办“储蓄银行”
12月5日早8点,南通市港闸区青年张向军走上市中心街头,做起了义务交通协管员。两小时后,他拿出一张《港闸注册志愿者证》,请行人为其服务日期和时间签字确认。
张向军是南通江海志愿服务站的一名注册志愿者。2010年起,南通市港闸区首批试点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以35周岁以下年轻干部和大学生村干部为主体,志愿者参与文明交通、关爱农民工子女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每次提供服务后,须在《港闸注册志愿者证》上如实记录服务时间、服务日期等,并由服务对象签名确认。
“每服务1小时积10分,志愿者每人每年志愿服务时间不少于12小时,年度积分低于120分的其个人年度考核不得定为优秀等次。”港闸区团委工作人员介绍,年轻干部志愿服务情况将作为培养选拔的一项参考内容;被评为优秀志愿者的大学生村干部在参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招考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普通志愿者则享受辖区内十多家服务联盟单位免费或打折的优惠服务。
给志愿服务建立“回报机制”已非个例。2011年苏州市在全市党员志愿者、民间社团志愿者中推广志愿服务卡,当志愿服务时间累积到一定程度,可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方面享受优惠,现在已累计发卡近万张。今年9月,民政部发布《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使志愿者可以在自己积累的志愿服务时数内得到他人的无偿服务。”另有多个条款也鼓励各方对优秀志愿者给予奖励。南通市委宣传部志愿者工作处处长杨晓梅认为,缺乏制度保障的“爱心”容易变得脆弱,建立志愿服务回报机制是为了“爱心的接力”走得更好更远。
反方:“献爱心怎能是一种投资?”
听说市里将出台规定奖励志愿服务,南通市志愿者、年过半百的理发师傅薛军不乐意了。“我在社区免费剃了十几年的头,要真拿了政府奖励,邻居们不是要讲我有什么企图么?把献爱心当成一种投资,就变味了!”刚刚加入南通市志愿者服务队的南通大学大三女生杭程反问记者:“不会吧,自愿献爱心还能得到回报呀!”当记者给她解释一番后,她表示,“没想过回报,只是想单纯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记者采访发现,绝大多数志愿者在被问及这一话题时,都觉得“无需回报”。刚刚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志愿者的孔令喜、何健忠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
22年无偿献血800次,献血总量达160000毫升——徐州医生孔令喜的事迹令人惊叹。他向记者袒露心声:小时候,母亲曾患血液疾病,因为得到好心人的血液救助才得以康复。“每次献血时,想到自己的这个举动可能会救一条人命,心里有一种莫大的满足,对母亲也是一种安慰。”孔令喜说,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受到快乐和充实,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提升了自我的境界,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回报。
“志愿者精神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现在我献爱心,将来我做不动了,或者遇到了困难的事情,也会有志愿者来为我服务,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泰兴市民何健忠从事志愿服务工作三十年,他认为,政府可以对优秀志愿者给予一定限度的奖励,但志愿者本人不能去索取,甚至不能怀有让被服务对象回报之心。
专家:政府激励引导不可或缺
“目前,国家和江苏省层面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志愿服务回报机制,但是省内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共青团江苏省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林凤勇介绍,团省委正联合人社部门,对于一些通过注册的专业志愿者成长给予一定的帮助,比如参加西部计划的志愿者考研究生有优惠政策等。林凤勇反复强调,这是一种官方扶持,“是激励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奖励回报”。
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人数占总人口的40%-50%,而中国的占比不到10%。专家坦言,虽然联合国对志愿者的定义是“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但回顾国外发展志愿者组织的历程,不难发现,政府激励引导的作用不可或缺。例如,丹麦从法律上规定,从事一定量级志愿服务工作的青年可以免除兵役等。
在我省,这种政策引导效应已经充分显现。今年1月,扬州市广陵区推行“文明积分”活动,区里每年拿出主城区优质教育学校一定数量的入学名额,面向年度文明积分排名靠前的志愿者(家庭)招录其直系子女。截至11月底,广陵区文明积分活动网上注册志愿者达54797人,共产生文明积分833183分。
“志愿者服务是‘赠人玫瑰手自香’,政府要做的是创新机制打造平台,孵化培育更多专业志愿者,引导开展更有效的志愿服务。”省文明办志愿者工作指导处李良慧介绍,今年我省建立“江苏志愿者”工作网络平台,开放网络注册和手机注册,目前该平台注册志愿者突破100万人。截至目前,全省志愿者注册人数已达450.9万人,今年共有7人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志愿者,入选总数全国第一。
本报记者 王世停 陈明 鹿琳 付奇
本报实习生 葛剑桥
来源: 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余芝凤)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