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0-10 08:02 |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2年09月02日 | 查看:983次
素不相识的彝族翻译志愿者、列车长、医生、护士、病友……
小宝宝的父母和干妈在一起。
“没有好心人帮助,我和小宝宝可能都不在了!”9月1日上午,遂宁市中心医院干部熊佳艳到病房巡查时,来自凉山州布拖县的孕妇吉央么拉作(彝族)指着熊佳艳,对丈夫王渣你吉(彝族)说。王渣你吉恳请代替他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的熊佳艳当孩子的干妈。熊佳艳答应了这个请求,并给干女取了一个汉家小名“宁宁”。
小宝宝能平安来到这个世界,全赖素不相识的彝族翻译志愿者、汉族列车长、医院院长、医生、护士、病友们的爱心接力。
8月28日凌晨1点10分:列车广播招募彝语翻译
8月28日凌晨1时多,西昌开往北京西的K118次旅客列车在飞驰。
已怀孕8个多月的吉央么拉作来自布拖县大山深处,突然,她发现自己下身出血,浸透了裤子,吓得哇哇大哭。列车长赶来抢救,而吉央么拉作、好友阿苦莫友歪不懂汉语,列车长不懂彝语,交流困难。“赶快在广播上招募彝语翻译志愿者!”列车长焦急地说。
8月28日凌晨1时15分:彝族小伙为孕妇当翻译
凌晨1时15分,一位20来岁的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站出来:“我是彝族人,彝语、汉语都懂……”这名彝族小伙名叫阿力此木。“前方很快就到遂宁火车站了,到医院就有希望了!”阿力此木用彝语把列车员的安慰送给孕妇。列车长拨打遂宁120。120救护车开到火车站等候。
凌晨1点半,列车进入遂宁火车站。孕妇被急救车送到遂宁市中心医院,阿力此木一路护送。
8月28日凌晨3时:医院总值班代表家属签字
产科值班医生杨堃诊断:吉央么拉作失血量达1100毫升,处于临产状态,并随时可能大出血。医生为孕妇紧急止血。
当晚总值班熊佳艳请示医院相关领导后,开通“生命绿色通道”,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产妇和胎儿平安。医生诊断:剖宫产是最好选择。
做手术需要患者家属签字,然而孕妇的丈夫王渣你吉手机关机,家里没有座机,始终联系不上。凌晨3点,为抢救患者,熊佳艳战战兢兢地代表孕妇家属在入院证、病历记录、病情通知单、手术同意书等各种记录上签字。
8月28日下午4点13分:3.1公斤的小宝宝诞生了
然后,凌晨3点半,吉央么拉作向翻译志愿者表示:联系不上丈夫,坚决不做手术。专家反复权衡,并对其病情评估后决定:尊重其意愿,暂缓手术;严密观察病情,给予周密监护;如产妇病情有变,立即抢救。
那一夜,医务人员、翻译志愿者都没合眼,都在静静守护着两条生命。
8月28日下午,医生终于联系上孕妇的丈夫王渣你吉。通过翻译解释,他在电话中同意妻子做手术。
下午4点13分,医生为孕妇剖宫产下一个健康的女婴,重3.1公斤。
8月30日晚上:孩子的父亲终于赶来
吉央么拉作在遂宁意外生产,没带多少钱,更没衣、食上的准备。医院院长陈拥军等为她送来慰问品、慰问金;医护人员自发给她捐款,为婴儿买奶粉、奶瓶,为产妇提供营养品;病友们给小宝宝送上衣服。
彝族小伙阿力此木旅行目的地是石家庄。“把阿力此木耽搁了,很不好意思。”王渣你吉带着懂汉语的邻居杨勇黑(彝族)往遂宁赶。
阿力此木通过电话得到确认:8月31日上午,王渣你吉和翻译将赶到遂宁。30日晚上,阿力此木在电话中把翻译的任务交给杨勇黑后悄然离去。
9月1日上午:彝族小宝宝有了汉家小名
8月31日上午,王渣你吉赶到遂宁市中心医院,看着酣然入睡的小宝宝和气色不错的妻子,悬着的心落了下来。医生和翻译志愿者爱心接力的故事,也让他顿感温暖。于是在9月1日上午,熊佳艳到病房时,出现了本文开头一幕。
熊佳艳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说,她给孩子取名为“宁宁”,是希望她一生安宁、健康成长,同时今后能记住“遂宁”这座温馨的城市。
事后,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2010年卫生部修订《病例书写基本规范》以来,这是遂宁第一次由医生签字进行的医疗活动。
华西都市报记者 汪仁洪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