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0-23 07:41 | 来源:南方网 2012-05-23 15:50:30 | 查看:1292次
朱健刚:第二个问题信仰跟志愿文化的关系,我想请刘老师来回答。
第一个问题一看就不是脱体制的问题,非常敏感,因为我自己也是社工界,但是我负责任的讲,社工的发展在中国面临很大的危机,如你所说,它就是因为太把自己强调专业而失去志愿文化为基础,不是一种志愿精神去做社会服务。那这样的社工表面上的专业,实际上变的越来越不专业。我认为在这个社会里面,你很难把自己停留在很糟糕、很危险的地方,那你为什么还待在这呢?主要是你要改变这个情况,你改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改变你自己,你做一个好的社工出来看看,这也是我们唯一有信心的原因。就是我做的很专业的社工,我就按专业的水平做,我就开始学广东话,这样一个部分。可能是我的建议,而且特别建议的是社工结构一定要跟志愿精神、志愿文化和志愿组织结合起来,他们才能从中吸取他的事业的动力,靠钱的动力基本上靠不住。
刘小钢:我其实是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但是我觉得我是非常有宗教情怀的人。我觉得宗教信仰很重要,当然支撑你的精神世界也没问题,但是对于我来讲我觉得志愿服务对于我来讲志愿精神,其实就是我自己的信仰,我觉得如果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能够这样做的话,这个社会真的会越来越好。所以,这位朋友我真的我非常欣赏你,因为你一直在做志愿服务,其实你就在身体力行,再做这样的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而我想宗教和志愿服务内在是非常密切的关系的。我自己当时在美国上学的时候,我每个星期六只要我不上课我有时间我一定会去教堂,其实我并不是对教义本身好象有什么多大的兴趣。但是,我非常欣赏那种空间,很欣赏牧师在讲的时候,他把很多的话,用一种在我看来就是一种鼓励向善爱别人。这种精神跟志愿精神里面绝对有很多的内在关系的。
所以,对于我来讲,我觉得信不信什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做。而在志愿服务的过程当中,你会对这个世界会有信心,因为很多的东西你在做,你做你看到了变化,这些东西给你很大的力量。我也相信在狮子会里面很多的志愿者他们也是逐步逐步把志愿和服务变成了你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方式的时候,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替代我们所追求的宗教信仰。这是我的感觉,我只是分享一下我的感觉。
提问3:两位老师好,我想问一个关于志愿者培训方面的问题,志愿者是主体,主要是志愿者去做,志愿者本身能力和水平很重要,所以我想如何通过培训去让志愿者明白一些道理,能够懂得去加强培训。具体培训什么内容,通过培训能够使志愿者达成什么样的能力,更好的进行志愿工作,对于志愿者培训你们怎么样的见解?
朱健刚:我觉得志愿者确实需要一个培训的过程,但是这个培训不同于上课。今天这个叫论坛,讲演讲,不能叫培训。如果志愿者培训如果是这样培训的话,非常危险,因为志愿者转头就会走的,我花这么多的时间,听你来讲这些,我有很多要玩的事情,我是很高兴的。所以,我想培训形式上有一个很大的转变,最大的转变,培训者跟志愿者要分享共同的精神,大家平等在一起在探讨这个问题。这是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态度。
第二,你在方式上可能就要向狮子会参与式慈善一样用参与式的培训,用很多平等的互动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问题,讲到内容上里来讲,涉及到志愿者的激励,你怎么让志愿者愿意去做志愿服务。这是一个很相当复杂的议题,志愿者怎么样有组织的管理起来,有组织怎么去管理和运作的,可能还会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志愿者在一起可能会出现一些矛盾,问题的事情,怎么样处理这些志愿者的矛盾,志愿者的突破,被服务群体的关系,这些可能都需要去进行一系培训。更远的是志愿者的规划,你怎么规划和发展,这些都是志愿者培训的内容,培训究竟要培训什么?我认为最重要就是培力,就是让自愿者觉得自己有能力把这个事做好,要给特这么一个培力的过程,而不是简单一个权威的去讲什么内容,最怕的就是这一条。所以,这是我的基本的理解。
刘小钢:我补充一点,大家一听到志愿者好象就是随便找些业余时间干干活,我自己当了9年志愿者,我觉得这个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其实很多的志愿者要懂得去帮。那我自己的一个感觉就是,首先当然有志愿精神。
同时可能还要去学习,所以为什么说我们的社团特别注重学习,我们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培训,有志愿精神培训,有项目管理的培训,有等等的很多很多。除了这个之外,我特别欣赏,因为我现在是在国际狮子会的国际狮子会的国际理事会上面工作。4月份在开国际理事会的时候,有一位我们国际的领导,他讲的一句话,我非常认同,他就是告诉我,当每一个志愿者领到一个工作的时候,再也不要用志愿者做借口。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我们是志愿者,我们也没拿钱,我们干的不好,本来就是这样。其实如果是这么想的话,不要当志愿者了。你的工作一定是专业的,你的态度一定是专业的,你做的事情一定是要有结果的,只有这样的志愿工作才会对这个世界、社会有帮助。所以,我自己非常认同,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当事情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告诉自己、别人,我是个志愿者,我也不是专业的,我也没拿钱,其实这些都是不应该是借口的,你要接这个活,那你把它干好,你就是不受薪的工作者。这个跟我们受薪的人没有任何的区别。
提问4:因为我对公益的理解是这样的,就是在大学城,在最近我们那个学校,现在也是准备招一批支教的老师,当我同学问我暑假去不去的时候,我说不去。我就是一个给社会添加负担的人,我不能解决我自己的问题,我不可能在西部打电话给我爸,我说爸我没钱了,你打钱给我。我感觉我做不到,我没这样的公益心。我认为的公益是你每个人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是非常好的公益了。一个教授你好好教学生,一个学生你好好的在学校里你上学,一个企业家你要好好的,不要搞三鹿奶粉的事件,一个官员你不要贪污,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公益了。谢谢。
朱健刚:这非常好,这也是慈善家非常重要的观点,把自己的职责做好就是最好的公益。但是,这个也有些争论,在学术理论上面来看,我作为在现阶段的中国很重要,有很多人他参加各种慈善,但是他自己的企业可能是污染严重的企业,很多这样的慈善家。我是非常气愤的是蒙牛,搞那么多的慈善事业,但是自己老是生产一些有问题的奶粉。你的反映是可以理解的。
你做好本质工作需要有公益的精神,就是给我这份工作,我想提升,所以我拼命做,这是可以理解。但是真想把这个工作做好,推动社会的进步,那是需要有公益精神的,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当你把这个精神融入到工作后非常能够促进您的事业的发展。
刘小钢:其实我自己感觉,我们更加讲的不是讲一个行为,不是你说这个行为是不是公益行为,而是一种心态,就是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能够做事情的时候,都能够想到别人,都去有关怀别人,或者在任何的情况下帮助别人,这是一种情怀,哪怕真的是你看到你的同事或者你看到街边的路人,你给他一个微笑,这也是慈善和公益。所以,我非常不同意说我们把公益慈善变成是你要去做什么事,所有东西都是出心的,如果你心里有这样一种善心也这样一种慈善和关怀的话,那你所有的行为,都一定是正向的。所以,我们再讲公益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这一点。
提问5:谢谢,二位老师你们好,听你们讲解的话,我是非常感动,因为我是来自河南的一个志愿者。我们也知道志愿者都是“三陪”,但是你讲的是“四出”,其实我最关心的一个故事,就是我好奇的是你们二位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另外一个是优秀企业家你们为什么突然有一天转型去做公益、做慈善,这是我最好奇的一点。
朱健刚:涉及到隐私的问题,感觉自己像一个明星一样。
刘小钢: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好讲的,很多东西都是一种自然,人好象都是有使命的。对于我来讲,我觉得这种转型是一个没有任何特殊事情发生,在我的生命当中到这个时候,我希望选择一个令我内心能够感觉有快乐的事情,我比较不喜欢原来商业领域的那种不干净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我没有能力来改变它,我不像王石。王石他是常在河边走,他可以不湿鞋。我觉得常在河边走的话,要不湿鞋,我做不到的话,湿鞋我又不愿意。所以非常纠结。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也觉得我自己一生可以用来的工作时间也不是很多了,我觉得应该让我自己活一次,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所以,我选择了做全职的公益工作者,我也告诉大家,我觉得我这将近10年是我生命当中最快乐,收获最多的10年。所以,这种选择给我特别大的回报,很高兴。所以我讲不出来什么理由,我觉得这是一种自然。
朱健刚:我在很多时候感受到非常强烈的无力感,我曾经被无力感困扰了很多年。突然发现做志愿者,是可以产生力量的。这对我很重要。不但是我有这种感觉,我周围的朋友,都越来越多的有这种感觉。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是人生中最高兴的时候。
提问6:谢谢两位老师,我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关于网络。网络在慈善或者志愿活动中的角色,他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您对网络在未来当中扮演更大的作用有什么看法。
第二个问题是,我是华农的在校学生,我想看到我周围的同学组织三下乡活动,感觉有点像政治运动。同学们参与的时候心里面首先想的是,我这是一个很难得的经历,我要去经历一下,别人都经历了,我不经历好象也挺说不过去的。另外一个就是别人可能觉得我回来也可以跟别人说一下,然后我综合测评,各种业务加分。大家更多考虑的出发点可能是自己能得到的东西,而没有想到或者说我们学校也没有给予太大的坚持。只是说你们写一个策划书,然后我们选一些优秀的方案出来,就搞定了,然后你们自己去就行了,10几天,甚至更短的时候,我们参与这个活动到底对于我们受服务的群体有多大的意义,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朱健刚:互联网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对公益,对整个社会。在我们研究看来,互联网已经不是一个什么技术条件,不是一个交流工具,它是一个生态条件,就像环境一样,就是你的环境改变了。当然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环境是不确定的。你用的互联网工具,刚用一会就过时了,新的工具出来了。他在公益界有两种影响。
第一种影响很多的社会组织资源很弱的,因为缺资源,缺人才,可是有了互联网以后,它可以速度间变得貌似很强大,它可以用互联网为志愿者招募,用互联网筹款,用互联网传播他的信息,而且非常强大。这个是公益组织发展的机遇,当然也是挑战。
第二个更厉害的是个人不需要通过组织就可以发动公益的时候,通过互联网。最有名的是邓飞的免费午餐,还没有搞组织,就已经把事做的很多人羡慕的不得了。所以,我觉得任何做公益的人都可以去思考怎么样在互联网上发展它的公益事情。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而且需要去超越的。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你那些同学的想法是正常的,我特别主张把大家当普通人,英雄不问动机,关键是你有没有做好事。你做的就是为了加分,你去三下乡,可是你把三下乡做的很有公益很有爱心,这也不错,所以我们不要把动机搞的太高。中国文化最糟糕的就是拷问你的动机,本来觉得这个人是好人,因为问的好象坏人似的,做的很累,我们不能做的太累,尤其是你对别人这种批评不要太苛求,问问自己就可以了,用一颗宽容的心来看待。
提问7:21世纪,环保和健康,是幸福的源泉。另一种任务,是爱心和互助。互助就一种慈善。爱心和互助相互的。这个社会有需求才行,现在是市场经济,造就了贫富不均,这种不均,就是社会不和谐的原因,这就是咱们公益慈善,叫它的需求点,掌握了它的需求点,定位咱们公益,咱们慈善立足点。我就想问题狮子会包括中山大学是不是有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学术研发的机构,如果有这样的机构,我希望我要参与进来,在理论上对现代社会发展公益慈善做一个剖析和研究。21世纪100年就是环境、健康,广东幸福了中国才有幸福,中国有幸福了。
我就说在理论上指导上,我从研发上首先这个理论指导,我希望两位老师建立咱们的研发机构,研发机构研发好以后,事业做得大,做的扎实,做的正确。这是一个团队,这是一个事业,世界的,不是光中国的,如果光定在世界必须定在未来。你看是不是两个老师,是不是你们有这方面的打算和需求,如果有的话咱们可以合作。
朱健刚:谢谢,确实有很多的研究者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当然也说明一下,我就是觉得农民阶层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的价值观他们在首位的。我们不能把陈光标说是农民,所以才怎么样,这个对农民是不敬的。这个国家当然需要理论家,像陈光标这种实实在在给钱的也很不容易,我觉得就这一点来说是令人尊敬的,可能观点上不相同。
做理论的最重要的是和而不同,大家不同观点可能进行学术交流,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思想,正在多元的发展时机。就是关于慈善界有很多的思想正在进行这样的一个产生和对话。非常希望这位朋友能够加入到我们的讨论来,如果有机会请来到中山大学西门科学研究那里有很多书和资料都是关注慈善和公益研究的,很多人都跟您一样,在努力和试图解决理论问题。当然有您这样高度的,我们我们的领导人很需要。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互动环节到此结束了。非常感谢今天两位老师通过他们研究和实际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们参与慈善事业其实是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可以确定的事情,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收获很多的困难和幸福,而且我们的社会能如果能够互相支持和帮助一定会更加美好和温馨。
那么,最后我们还要按照论坛的惯例,请两位老师一个问题,就是请您用比较简短的话语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化?就是为文化下一个定义。
朱健刚:作为人类学家,我们人类学主要是研究文化的,关于文化有200多种定义,所以争论不休,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什么结论。我自己谈就是非常简单,文化就是生活。
刘小钢:我觉得我自己越来越深刻的感觉到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在我看来这个就是我觉得跟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密切关系的。所以,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一种正向文化和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对于什么是文化的精彩回答。我们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也谢谢各位。再见!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仅供学术参考,其中观点仅代表发言者!如有错漏,欢迎指正:020-87365853!)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