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0-23 07:38 | 来源:南方网 2012-05-23 15:50:30 | 查看:1957次
——“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
嘉宾: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健刚
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小钢
时间:2012年5月19日上午10:00—12:00 地点:中山图书馆
主持人(王静):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两位主讲嘉宾,他们分别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健刚老师;中国狮子联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钢老师。他们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志愿文化、社会组织和社会建设》。
众所周知,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文化都是舶来品,在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下解释都很不一样。可是对于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的核心价值理解,全世界都有大致相通的共识,那就是自愿、无常无偿、奉献。这和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的思想有相同的意义,例如儒家的仁爱、佛教的慈悲、道教的积德、墨教的兼爱,都蕴含着济世救人、无私关爱等人道理念和道德准则。
70年代以来,在全球志愿革命浪潮下,志愿文化除了其本身的文化承载之外,还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软实力的象征。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能否体现出对所有生命个体的关怀和爱护,成为衡量其是否具有现代性特征,能否获得其他文明国家、民族认可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志愿文化、慈善事业、公益组织的建设和倡导,对我国当前和日后的现代化建设都有重大的意义。
朱健刚老师是北京大学的法学学士,复旦大学的法学硕士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公民社会、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社区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曾参与创办许多个民间团体,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他成为国内著名的公益慈善研究专家。在中山大学的名师网上,学生对他的评价是风趣幽默,发人深省,相信他今天的演讲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同样的感受。
刘小钢老师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是广东狮子会07—08年度的会长,在当年度广东狮子会的服务队由21支增到30支,会员人数增幅达35%,并共筹款人民币约600多万,美元20多万,大大增强了广东狮子会的社会服务能力。刘老师从小就热心公益,喜欢参加社会服务,是个充满阳光和力量的人。在她看来慈善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每个人都能用心互相支持和帮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很和谐。
首先,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朱老师开启我们今天的演讲。
朱健刚: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发生非常重大的一些变化,在中国,志愿文化从2008年开始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问题。很多人会说这是一个舶来品,其实在中国这个文化有非常强的传统,在影响着志愿文化,影响志愿者逐渐形成各种社会组织,而这直接导致这个国家发生一个新的战略的变化,就是社会建设。
我自己是在一个公益慈善研究中心,这个中心主要是干一些非常神秘的事情,就是希望把许多企业家逐渐地转化为慈善家。我们认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逐渐变为慈善家的时候,这个国家可能在社会建设或者说在一种更为公平的社会文化的转变中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并且会形成更深的联系。我们一再主张民间的公益组织、专业公益组织和慈善家可以形成一个联盟,这个联盟会对整个社会建设形成最坚实的一个志愿基础。我们这个中心就在推动他们的这个转变。
21世纪的中国可能最明显的就是看到民间公益组织的兴起,大量的公益组织活跃在环境、健康、扶贫、助学、助残等等各种各样的领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政府基层人员扛两袋大米到春节的时候拜访一下人家,在各个地方、各个时间、各个领域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民间工艺组织的参与,他们在很多领域,当然狮子会无疑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
我的演讲主要是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甚至包括很多各阶层的人,从工人到企业家都会投入到社会组织的建设,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乐此不疲地参与志愿服务这种看起来不会给他们带来多少钱的这样的一个服务过程中。我认为这是在一个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一个不得不做的转变,这种不得不的转变,是蕴含了很久的文化动力推动他们参与、乃至组织起来去做社会服务。
其实在这个过程里面产生一个新的领域,我们把它称为在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公益部门。这个领域中南方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认为起了引擎的作用。那当然待会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组织在南方更加活跃,并且逐渐带动整个国家的转变。最后讨论一下,我跟在座的各位朋友一样,这是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在同一条船上,这条船要是塌了,谁要掉下去了,我们就跟着一块掉下去了,这个船如果能够继续的扬帆前进,那我们就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社会转型与社会建设
首先我想讲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未来10年中国社会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有很多人讲好不好?有没有未来?就在这未来的3—10年过程中。当然大家已经进入2012年了,很多人有很多联想。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一方面这个社会在急剧的转型中呈现出一种溃败的状况,有很多的问题层出不穷。一方面你也会看到,这个国家有很多人和这个国家一起在进行一种建设。
改革开放30年,经济是神速的发展,这种神奇的速度是让很多经济学家大跌眼镜的。但另一方面,社会建设、社会结构远远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发展。我们的市场转型基本完成,但是在这个急速转型的过程中,很多人付出沉重的代价,由于没有人来买单,这种代价到最后只好自己买单,自己买单就导致民生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我们最近也看到为了反抗拆迁,有人背着炸药包就上来了,以前是煤气罐,现在是炸药包,就是很多这种相关的社会问题,引发很多人强烈的不满。
我们国家政治是高度稳定,但是社会问题呈现出非常大的危机:贫富的分化、环境危机和食品安全,还有健康的危机,你不知道怎么就得病了。有很多的问题是在这个过程里面呈现的出来,以往我们跟危机相对比较远,最近3—5年间,大家都听说过对社会极度不满的人,可能拿着刀他不是刺向警察,而是刺向幼儿园的小孩。我每天送小孩去幼儿园的时候,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种感觉是非常强烈的一个危机感,人与人之间非常容易失去信任。
公共道德危机是更加难以恢复的部分。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对美好的东西缺乏相信,也不是很关注。很多很多这样的事情使这个社会产生非常糟糕的浮云状态,你会觉得这一切都是浮云,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当然,这对于坐在同一条船上的人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所有人都不相信这船能开向一个美好的未来。大家所能做的就是过一天是一天,能抢一点利益是一点利益。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问题。它会积累在人们内心中会形成一种怨恨,21世纪人们说最重要的情绪,就是怨恨,那这个怨恨会在人们的内心中会逐渐的形成一种生气,生气慢慢会形成愤怒,愤怒慢慢就形成暴力。所以,在最近的10年间群体性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人们已经觉得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了,干脆用暴力,把你毁灭了,把自己也毁了。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在中国发生很多这样的暴力性的事件,官民关系极其紧张,有时候会甚至形成一个以暴易暴的对抗过程。
有一位社会学家叫孙立平,他把这种情况称为社会溃败。什么叫溃败?就是政治结构刚性稳定,但是在社会集体里面逐渐的失去规范,公共生活中的制度与道德失范。当然人们说这个很不好,但是人们都不说这是自己的问题,都说这是政府的问题。人们更容易把原因归结于政府腐败,并群起效尤。社会的进一步溃败,人们产生更为强烈的无力感。这是一个非常高度的不确定的未来。万科的王石,他说,前30年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没想到”,没想到发展这么快,没想到问题这么多。但是未来的30年真是“不确定”,你不知道通往何方。
第三,有一种新的道路,我们也许可能建设一个公民的社会,人民开始起来,靠自己,靠人与人之间的自助、互助和他助,试图建设一个好的社会、充满公益的社会。这条思路希望是比较和平、理性、渐进的推进,我想今天主要就是探索这条道路有没有可能。
2011年7月,广东省委出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就是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顿时广东的形势就突然变化了。我在这里观察了大概有7年,看广东的变化,看着看着它有变化,但是谁都不知道会发生多大的变化。结果去年7月份以来,广东省委全力推进社会建设,广东进入一个社会建设的狂飙时代。它的核心概念是,以前我们说社会是政府办的,政府办社会,政府办福利院,政府办福利工厂,政府办图书馆。现在开始说,应该社会来办,政府支持办,政府支持社会,政府给力社会,政府给社会力量。这是一个相当重大的转变,它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社会组织才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并且政府认为主要的工作着力提升社会组织的能力。
第二,政府要变成有限政府,要把权力让出来,让渡社会权力来扩展社会自治空间,这也是出乎人们意料的。
第三,特别鼓励基层自治,鼓励购买社会服务,鼓励培养社工和志愿者。所以,我们就会看到“乌坎事件”能够这样和平的解决,它背后是有这样社会政策的方向。
这些是我想讲,为什么会有狮子会这样的机构,居然还允许它这么活跃地在祖国大地一个很重要的政策背景的原因。原来有人希望他们这么干,政府希望他们这样来发展。
当时我被《南方日报》拉去写评论的。我说可能吗?真的吗?非常激动,很多人都很激动,很多NGO都非常激动,很多社会组织都很激动来做这个事情。但是,这可能只是一厢情愿。就是说,这个社会建设不在于政府给政策,而在于说真的有人相信这个政策,真的有人去做这个事情。
二、志愿文化与社会组织
那么,怎么样让民能够起来呢?这是非常大的挑战和问题,也是我们经常考虑的,我们觉得最核心的是要把每个人心中除了利己的那一块,要有一颗想帮别人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的心呢?我们用一个非常简单的词,就叫志愿文化,志愿精神。在座可能大部分的朋友都做过志愿者。我记得六年前我开了一个公益的课程,当时问有没有人做过志愿者,没有人举手,甚至还有人说什么是志愿者?到这课开到第六年的时候,基本上班上没有做过志愿者的人已经很少了,大部分人都做过志愿者。这个志愿文化尤其是08年之后是非常强烈的盛行起来。
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自愿。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志愿者文化在中国,有时候是被志愿的。有些人在3月5号去养老院,养老院的老人家可能一天内被人洗了四五次头。政府也说这是被自愿的文化,被着被着也可能变成主动的了。当然还有另一方面,确确实实他就想干,他就想做这个服务,他是自愿的。
第二,不计报酬。当然这里面会涉及到很到复杂的交通津贴,补贴的问题,但是他做这个事情,他不是为了这点钱去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第三,利他性或者公益性的行为。他不是志愿性地去谈恋爱,那是利己的,志愿是利他的,或者说公益性的行为。这是志愿性一个基本的特点。全世界都这样,我们国家文化也是这样。
我们以前也有这样的人,雷锋。那是英雄,他一直是大公无私,做好事从来不留名,就是写在日记里,那这个不是一般人干出来的。到志愿者这一块有很大的转变,它是一种既帮助了别人,又提升了自己的行为,而且动机可以是各种各样不纯的。我们有一个研究,在全世界也做了一个比较研究,年轻男女参加志愿服务,有60%大概是想认识异性。我记得第一次开始讲这个课的时候,有人就说,老师你怎么可以讲这种,这是动机不纯,这是坏人。我说,这是正常人。那事实上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去参加这样的一个志愿服务,只不过他们做的事情是利他性或者公益性的就可以。
志愿者虽然是个外来词,但是志愿精神却古已有之,我们中国有句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不需要一些特别精英的人,或者假装精英的人,因为有很多普通人一直就默默无闻做各种志愿服务的事情。但是也有一些人干一些一般人干不了的事,譬如扶贫济困,行侠仗义。大家看过金庸的小说,里面有很多志愿者,那都是干大事的,拯救一个国家都是志愿者在做。那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雷锋这个一直在影响着很多人的人,学雷锋做好事,这个是社会主义国家一个非常重要有趣的特征。这个都是构成了我们中国今天志愿文化的三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基础。
中国现在发生很大的转型,最大的转型是做志愿者不是说你就是英雄或者你就是一个好人,别人就骂不得,志愿者只是一个平民,平民的事情,只是普遍人之间的互助和他助。
其次,它不再强调说一定要大公无私,而是成全了别人,也陶冶了自己。我们在座的同志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可能都看过葛优同志演的《甲方乙方》。说白了,志愿者就是甲方,老帮人做事,帮助别人也陶冶了自己。
第三,志愿者做的事不是政治上的事情,有除政治化特定,它是一种人性的事情,普通人的事情。
第四,志愿者做的事不仅仅是好人好事,还是公民权责,做志愿者,这是你的权利,这也是你的责任,因为说白了这个国家也是你的。
所以,在最近的5年间,2008年以来,志愿者已经成了主流。现在一个明星不做志愿者,他就觉得不好意思了,一定要干一点这样的事,才能叫明星。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公民的基本的生活习惯,做志愿者不需要任何的宣传,很多人都在自己的社区和生活中都会去做。
但是,在最近的30年间,在全世界都在发生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志愿者不是单个做,开始有组织做,或者他们自己组织起来做。对于这类的组织,有各式各样的说法,在我们国家法律上叫民间组织,在党的文件上叫社会组织,在我们民间的人士中,在狮子会中,叫民间公益组织,在研究领域中有人把它叫做NGO。
NGO实际上是一个更加普遍的说法,它基本上是指非政府性的,不以盈利为导向的民间组织,它是非政府组织或者叫非盈利组织的一个英文简称。这个最早是联合国给的概念,联合国开会觉得不能光听政府的意见,一定要听一些社会组织的意见,当然当时没有社会组织这个词。于是联合国就说,这些组织既不是政府的,也不赚钱,叫什么组织呢?不知道,各种各样都有,有保护动物,有关心鸟的,还有关心残疾人的,还有关心社区的,都没法给它定义,所以我们叫做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大家给它一个简称叫做NGO。
这种NGO组织在中国有三类。
第一类不是自愿形成的,是政府组织的一些社会组织。广东的社会建设文件中,提到最重要的是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什么是枢纽型?官办的那一块,主要就是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等你能想到的。它们是政府主办的,或者是政府派人员担任的,不具有太强的志愿性,但正在慢慢的转化。包括大家备受争议的,以“郭美美事件”一炮打响的红十字会。红十字会其实挺冤的,因为它正在转型,开始允许很多民间的人士在红十字上成立各种各样的志愿性的组织,比如说,李连杰搞壹基金,崔永元搞的公益基金,还有王菲搞的嫣然基金。这一类的社会组织正在进行变革,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志愿性的因素纳入进来,是一个新的发展。
第二类是很多国际的NGO随着改革开放都在进来,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以前最有名的是一个叫福特基金会的,比尔盖茨会见了我们国家的高级领导人以后就在北京建了办公室。很多国际NGO都在进入中国社会中来,现在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按照我校著名历史学家的观点,我们这200年,跟200年以前的中国人比,我们跟英美人、欧洲人靠的更近,更能够有沟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
第三类,中国最大量还是民间自发的公益全体,我们把它们叫草根NGO,现在叫民间公益组织。我们国家大概是这三类,这三类的类型在中国比较活跃。
什么叫社会组织?这是困扰很多管理社会组织官员的问题。因为你把一些事业单位简单叫社会组织,人家说我跟政府有什么区别,我也是公务员编制,我也正厅级,凭什么呀?所以,如果要把设置逐渐的发展起来,它一定要有一个的文化,区别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
首先,很重要的文化基础就是志愿文化——自愿的,不计报酬的,为了公益来实现自己价值导向的,这样的组织叫做社会组织,一般来讲这样的社会组织的创始人一般都是作为志愿者。其次志愿者是这种组织的主体,虽然也有几个拿薪水的工作人员,但是主要是靠志愿者,志愿者是这个组织的灵魂。第三,志愿精神是这个社会建设的思想的关键。
社会组织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我们国家和政府非常关心它?
作用一,它搞服务,我们政府也是服务型政府,让政府做服务要很大的思想转变,这些组织不需要思想转变,就是搞服务,传递社会服务,它会提升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这是它的基本的功能,有很多很多。现在我们经常用一个词叫“拾遗补缺”,社会组织可以来拾遗补缺,但是我们这缺太大了。
作用二,参与公共讨论,表达公共意见。比如说听证会,我在深圳和广州都参加过一些听证会,很多组织代表都在那发言,电价、水、环保、环境都参加了。这是一个不得了的事,尤其在新媒体像互联网、微博这些起来以后,这已经成为表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广州现在最近做的有影响力的是,有一个组织去批评“活熊取胆”,这事本来没人关心的,就是这个组织起来了,它是一个叫世界黑熊保护基金会,通过互联网,通过一系列的表达,使的这个议题变成公共议题。
作用三,参与社区事务,实现社会自治。我们改变这个国家是非常困难的,太大了,但是社区是可以改变,因为你是业主,你可以参与邻里的互助,参与社区的治理。我在研究狮子会的过程中,我就亲眼看到,狮子会的很多成员冷不丁就变了,最后发现我自己也发现了。我开始不太相信,但是后来发现还真是的。自己变的更有公民性,更愿意去参与公共事务,更愿意去表达,更愿意去参与公共事务的决定,这就是公民美德。
作用四,培育公民美德。这个国家我认为最缺的是公民美德这一块,而且是能够植根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公民美德。这是社会组织最重要的一个作用。 最重要的是形成公民社会。这个社会我们最喜欢叫公民的社会,公民组成的社会,我们叫公民社会。公民社会足够强大,又能够跟政府形成很好互动的话,那么有很多问题也许通过社会自身来加以解决,逐渐形成社会本身的良性循环的机制。同时帮政府解决问题,帮百姓解难。这事可能吗?我觉得我说的太理想化了。
三、民间公益,南方作为引擎
我们生活在南方,我们生活在广东,非常幸运。当然,我不是说广东和其他地方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是确定有很大的气氛上的不同。最近的几年。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慈善原来在以来是政府垄断的一个计划体制下的产物。那么,在志愿文化、以及相关的志愿组织,社会组织的推动下。慈善的垄断在最近的3年间有非常大的突破。去年“郭美美”的事件,让我们很多人对官办的这种慈善体制发生了质疑。这个质疑相当厉害,致命的。红十字会据我所知,现在改变战略了,不再找民众筹款了,因为他们都不愿意捐,只找国企筹款,现在还能维持,大量的批评影响到慈善立法,广东的慈善立法非常明确,就是鼓励民间的慈善。
第二,人们越来越多的鼓励不是素质慈善,不是挂一个牌,而是鼓励人民在社区中进行随手捐,日日捐。在前年的年底由汪洋同志参加的全民慈善的大会,提出日日捐、月月捐这样的概念。那么,在最近的3年间,越来越多的引向民间有公信力的公益组织,而且捐款人也不再是那种“被捐款”。很多捐款人说我们捐的钱到哪里去了?我要知道。带头的就是一个叫曹德旺的人,今年中国第一名慈善捐款人物,他捐了1.2个亿,当时是最大的捐款。他就要求差错率不超过千分之一,这是非常严苛的。中国扶贫基金会赔着本把这个事给做了,也获得它的美名度。这是很大的事件,就是慈善垄断开始突破。
第三,大量的基金会,尤其是带有很强民间性质的资金会在蓬勃发展。很多基金会开始出来,基金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慈善家不单只是令人尊敬的陈光标同志那样,拿着钱,问你穷吗?穷,好就塞你,还照一个相。一般是一样的,现在开始用专业组织,专业人士来推动慈善事业。那么,慈善家也越来越意识到直接的捐款,用他的钱带动更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大量的善款开始流到民间公益的领域。
越来越多的草根的公益组织开始登记和注册。注册其实没有太多了好处,唯一的好处就是身份变成合法的。这几年越来越宽松,在我们广东省2009年12月就开始鼓励公益慈善类组织可以不再有业务主管单位直接到民政厅登记注册。去年底通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有8类社会组织,公益、慈善、工商、服务、社会福利、社区服务,这几类的组织都可以直接到民政厅注册,7月1日正式执行。从去年开始就有无数的NGO开始参与到这样一个NGO注册的运动里面去。
我遇到一个草根组织,以前根本没人搭理他,现在已经站在广州市先进集体的舞台上,领奖了,我觉得很神奇。当然,也有很多越来越专业的做这个事情。志愿文化固然是好,但是光有志愿文化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在志愿文化基础上开始有一种专业精神,开始进入到这样一个公益组织来,现在不是光做好事的时代,是一个把事情做好的时代。以至于在去年出版的中国慈善事业蓝皮书把现代慈善已经理解为就是民间工艺,慈善回归民间,到了民间已经从富人慈善开始走向全民公益,普遍人都能做的,现在有人叫人人公益,叫微公益等等。
南方是重要的引擎,大量的社会组织在这里活跃,很多的基金会在这里登记、注册落脚。最有名的是壹基金,壹基金一直挂在红十字底下,后来发现红十字会名声不太好,就想换一换,他以为他有关系,我背后有背景,有后台,就可以登记为公共基金会,最后在北京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电话响了,深圳民政局局长说,到我这儿来,这里是南方。谁相信,没人相信。但是不管相还是不相,反正秘书长是信了,坐了飞机就过去了,结果一谈就成了。所以,在去年11月11号,壹基金在深圳注册成为一个公益基金会,这是比较少的民间的能够成立公共基金会,就是可以到大街上募款的,这样的一个基金会,而且背景更深。
还有很多的,我就不讲太多的概念。基本上来说,在整个南方有一个共同成长的概念,共同成长的一种发展。无论在深圳、广州、佛山、顺德、中山这些地方都已经开始蓬勃活跃的发展出社会组织。我想在这个时刻也许我们可以听一个故事,听狮子会的故事,尤其是亲身参与这些故事的发起人,还有很多会员一起来看一个组织的故事,让我们了解这样的志愿者和他们的组织怎么样在南方发展的。
刘小钢:谢谢朱老师,朱老师是一个非常优秀出色的演讲家。他能够把很多的理论的问题用一个非常简单的话表达出来。所以,在学校里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刚才朱老师也讲到,现在这个社会是处在一个转型的过程当中。在社会溃败的同时,也在进行社会的建设。我觉得狮子会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来去佐证朱老师这样一个结论。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下我们狮子会这几年一个发展。
狮子会是一个有国际背景的组织,我相信在座的很多朋友都听过这个名字,它不是舞狮子的,它是一个国际性的公益社团,叫国际狮子会。1917年它在美国成立,到现在为止已经95年的历史了。现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社团在全世界有208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组织的机构,同时它在全世界有会员近140万人,是全世界最庞大社会服务的公益社团。
通过社区和人道主义服务,帮助全世界有需要的人。同时,我们透过国际交流促进世界和平。最重要的在我看来,是一个成为优秀公民的成长平台。我们国际狮子会的座右铭就是“我们服务”,没有国界,没有语言障碍的这样一句话。
中国的狮子会在2002从广州和深圳发展,在今天已经在全国8个地区都有狮子会的机构。它是民政部注册的一个全国性的社团。现在它有差不多500支服务队,全中国大概有14000个志愿者。我们广东狮子会是成立于2002年,到今年已经有10个年头了,经过10年的发展广东狮子会已经有77支服务队,有将近3000名的志愿者。然后我们的队伍活跃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附近。
大家看到这样的结果,可能会问一个问题,朱老师刚才也讲了,其实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政治制度和社会背景底下,这样的国际组织其实应该是很难发展的,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目前在城市经营里面最活跃的一支志愿者队伍呢?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核心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中山大学慈善研究中心,就对广东狮子会做了一个研究。这个研究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我们研究的样本是非常多,我们有效问卷达到了样本的30%,所以准确率比较高。
广东狮子会大概的情况是,近40%的广东狮子会的会员是女会员。这个我觉得是行当振奋的状况。我原来自己也是在加入广东狮子会9年了,我一直都认为,好象女会员在现在的社团里面或者公益组织里面不应该是很大的数目。但是,从调查的结果看来,我们的女会员是非常活跃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广东狮子会的会员以年轻人为主的,86%的会员年龄在30—50岁之间。所以,这样社团是很大活力的社团。
我们广东狮子会这样的组织他主要的会员是来自于民营企业和一些律师、医生、教师这样的群体。所以,72%也就是占了2/3的人来自城市这样的会员的人群,来自这样的人群。我们现在看到广东狮子会现状是,参与加入到我们广东狮子会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各地服务队非常蓬勃。我们在东莞、中山、河源、全省的各地都有我们很多的志愿者在当地做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服务。我们的服务的类型有越来越多,我们的服务涉及到助残、助学、环保、社区服务、帮助老人等等。只要是这个社会上有许多的地方,你都会看到狮子会志愿者的身影。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还有活力的这样一个民间的社团。
同时,因为它有国际狮子会这样一个背景。所以,它的国际合作是非常多的。我们有每年的世界的年会,同时我们国家与国家的狮子会我们有很多联合的服务。我们去年3月份中国的狮子会的会员就到了非洲去帮助非洲的贫困的人群做免费的白内障手术。整个国际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这就是我们现在目前发展现状。
大家可以看一下,总结一下,狮子会的“参与式慈善”,它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特征。
首先,很重要的是鼓励参与的志愿精神。狮子会不像一般的志愿者组织,一般的志愿者组织是捐时间,就是我用我的业余时间,我去帮助一些流浪的老人,或者我去做一些其他的,孤儿院、养老院等等,各种各样的服务。而狮子会它是一个全方位的一种志愿服务。所以,等一下我会跟大家分享。它是鼓励参与的一个志愿精神。
同时,他除了做社会服务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它是鼓励我们的会员参与到整个社团的民主治理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有一个很大的成长空间。
同时,狮子会特别注重合作,合作是狮子会的主要的关健词,我们跟政府有非常良性的合作,我们跟企业有很好的合作,我们跟其他不同的民间组织也很多的合作。所以,合作是我们一个最重要的战略。
同时,因为国际狮子会的原因,我们作为民间的慈善大使加入了国际的公民社会。以下是狮子会的特征:
参与,狮子会会员的“四出”。
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是“四出”,出钱、出力、出心、出席。所以,不是简单像我们一般的志愿者,他大概就是出心、出力、出席,然后就是志愿者。但是,狮子强调还要出钱,除了交我们的会费之外,我们在很多社会服务当中,自己捐款,自己筹款,然后自己去送达社会服务。在狮子会里面不会有“郭美美”事件,因为每一份钱都是我们自己拿去了帮助谁,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所以,国际狮子会在全球的国际NGO组织排名是第一的,公信力是5分,5分是满分。这个是狮子会一个非常大的特点,由于这一点也导致了狮子会的筹款也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我们自己知道我愿意做的事情。
同时,拿了钱之后我们出了钱之后,也要出力。可以看到很多国内自然灾害狮子会一定是第一个达到现场的,因为有它的资源,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比很多的民间组织有更大的服务的空间,可以看到狮子会在出力方面每一个会员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贡献。
同时,很重要的我们强调出心,我们每一位会员,在这平台上成长了以后,我们都知道,我们去做服务,不是施舍。我们去做服务,事实上是感谢对方,不管是老婆婆、老公公或者是受灾的人群,是他们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可以去奉献我们的爱心。所以,我们认为不论你是服务者还是被服务者,我们都是公平的,这一点我们狮子会的文化是非常突出的。
同时,我们特别强调出席,如果你没有出席,那就等于没有人,出席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每一位会员你问他,加入狮子会有什么条件?他就会告诉你“四出”,出钱、出力、出心、出席。但是出钱是完全是自由的,你有多少钱你出多少钱,你出一分钱跟出10万块钱,是同等的价值,这个就是狮子会的文化。
我们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在狮友里面认同“四出”的比例是非常高,达到了98%。大家都认为“四出”是我们狮子会非常重要的特色。只有4%他们感觉到“四出”有压力,那这样的话,通常这4%,大概一年后可能就会消失。但是,这个组织依然往前走的原因,就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非常认同,并且身体力行这个“四出”。
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参与和志愿服务时间,就是出钱和出力实际上这个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可以看到,越在狮子会长的狮友,他们志愿服务时间越多。因为他们发现其实如果我们想自己能够有成长,能够在这个狮子会里面能够有变化的话,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多出席,多参与。所以志愿服务时间随着我们的会员对狮子会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多。
同时,捐款和志愿服务有密切关系的,接近70%的会员在捐款在1千元—5万元之间。这是很典型的公民慈善的组织。
我们可以看到(PPT)志愿服务和捐款有密切关系的,这个蓝色的是零捐款,其他是捐款的额度。你可以看到,如果那个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只有0—100小时的时候,零捐款的人是很多的。但是当他参加400小时的时候,不是零了。最右边你可以看到零捐款变的特别少。那就是说明,志愿服务跟捐款是有密切的正相关的关系的。
我们再看一下狮子会的会员,他们实际上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三个主要的动机,使他们对狮子会的活动有这么大的参与度。有92%的人他们是非常认同狮子会,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在服务的过程当中他们获得了很多很多的感动,我想在任何一个志愿者,你当过志愿者,你做过服务,你肯定也认同这一点。
另外有68%的会员他们特别认同我们帮助了他人的时候,会得到别人给我们的一个认同。我们会更加感觉到我作为一个志愿者我的价值。这一点也是很多很多会员非常高度认同的,还有60%的会员他们很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之后的满足感。所以,这三个是我们看到参与狮子会的会员,之所以这么积极的参与服务,这么积极的投身服务,他们的动机。
我们参与这样的志愿者的服务有回报吗?绝对是有回报的。我想参加过志愿服务的人都知道,我们现在是倡导一种快乐慈善,它是一种消费方式。对于我来讲,就是这样,以前可能我们花很多钱去买衣服,去吃饭,去唱K。当你当了志愿者之后,你会质疑这种价值,这种消费方式,你发现其实这些钱,如果我能够拿来去为一些有需要的人做一点事情的话,我们得到的满足感比我自己买一件衣服、吃一顿饭要大得多。所以对于我来讲,九年的志愿者生涯,让我感觉到,我真的感觉到这是我的消费方式,真的是带来很大的快乐。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在狮子会,我们志愿者这个平台上,我们收获很多的友谊。因为在这样的团体里面的人都特别的单纯,特别的真诚。不管你进来的时候是不是这么单纯、真诚,在志愿服务的过程当中,每个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价值观会改变,他的人生观会改变。所以,我们收获的友谊是非常真诚的,同时每一位狮友都会承认在狮子会这样的平台上面,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成长。这是其他的地方都得到不到的,刚才朱老师也讲了,在帮助别人的过程,我们也在陶冶我们自己。还有很多的会员,包括我自己,我相信我们在座的会员跟我一样,公益慈善就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变成我们生命的理想。所以,不会计较任何事情,只要有机会服务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另外,我们发现狮子会之所以很有吸引力,或者说我们这样一个公益社团,不单指狮子会,包括很多灯塔计划,还有很多其他的社团,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其实跟它的民主治理分不开的。我们狮子会它是借鉴了国际狮子会95年民主的机制,嫁接到中国狮子会的社团的管理方面。所以,我们比很多的社团幸运。
我们是有一套很成熟的民主机制。我们每一个地区,包括每一个小的服务队。哪怕你有20人的服务队,你也有自己的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我们每一年我们要换队长,我们要换会长,我们地区有理事会,有监事会,我们的服务队也是有理事会,我们有各种会议。在这个会议的过程当中,我们去学习,怎么样去践行民主?民主这个东西其实不是天生就懂的,就是一定要训练和学习的。所以,我觉得狮子会这个大平台对于我来讲,我越来越懂得怎么去运用民主的好处而去规避民主的坏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学会怎么样去尊重程序的公正,我们怎么样去尊重选举的结果,然后怎么样鼓励我们更多的会员来参与,而在这样一个民主治理的过程中,我们的会员就有很大的成长。所以,我们调查也看到,70%多的狮友他们对狮子会的民主选举制度予以积极肯定的评价,有37.6%是认为非常好,有接近40%是比较好。所以,接近80%是认同我们民主制度。
我们狮子会之所以今天能够发展到这样的一个这么活跃,这么有活力,成为我们中国慈善界的生力军,很重要我们跟政府有非常良好的关系。在中国你要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要是不跟政府合作,基本上没有任何发展空间。狮子会好就好在,我们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跟政府就有非常深的渊源,我们是从中国政府,各省市政府的关心下成长起来一个民间组织。所以,我们调查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狮友他们真的是感觉政府成为狮子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参加狮子会的过程中间,因为他们不断的看到我们在任何的一个场合,都看到很多的政府的官员,不管是部长级官员还是省级官员来去支持我们,所以让我们会员有更多的合法性的感觉和荣耀。这个大家都承认,跟政府合作是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我们还有一个跟政府合作,由于我们跟政府的关系。
(PPT)看到我们整个狮子会的系统跟政府完全是嵌入在一起,我们的主管部门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残联和各省市的残联是我们各地区狮子会的主管部门。这个是我们内部的这样一个跟政府的一个制度的关系。
同时,我们跟民政部,跟各地的民政部门,跟广东省民政厅有非常好的关系,由于民政和我们的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才会有狮子会的今天,所以我们讲与政府合作,它是各级政府我们都要有一个很良好的关系。
第三,我们之所以可以从出生的第一天就有政府的支持,事实上我觉得我们到今天我们这些民间的狮子会的领导人讲起政府,在我们脑子里其实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讲起政府在我们脑子里是浮现出很多张脸。他们都是政府的官员。但是他们每一个人对狮子会发展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贡献。从我们的邓朴方主席开始,还有我们中国残联的各个领导,还有广东省的残联的领导,所有的这些人他们作为政府的官员代表政府来支持我们民间组织的发展。所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感觉到,其实我们不能一概地讲政府,政府就是人组成的,人就是有感情的,有血有肉的,人就是愿意付出的,只要你的价值观跟他的价值观能够并存的话,他就会支持你。所以,我们认为其跟政府合作根本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还有狮子会的特色,它是国际组织,所以他每年国际的交流让我们狮子会的会员有一个更加宽泛的国际视野。在国际参与这方面,我们狮子会的会员也是非常认同的。他们感觉我们在狮子会的平台上由于参与我们进入了一个国际的舞台。另外,在每一次的国际交流过程当中,我们有一种非常非常强烈爱国主义的情怀,我9年狮子会会员的生涯,这9年里面是我一辈子唱国歌、听国歌看五星红旗最多的,我们服务队的理事会,每一次大型的会议我们都要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今年国际狮子会的会长是一个华人,在所有的国际大会上国际场合上首先响起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以在这一个当下,我们真的感觉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光荣。这个是我们参与国际活动的很深的感受。所以,你可以看到88%的会员他们是认同这样一种国际参与带给我们很多很好的体验。
作为民间组织,刚才朱老师也讲了,这十年是一个关键的发展期。我们其实是有很多很多的发展机遇的,它的原因就是在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了社会失衡,对公益事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这个在经济学角度来看,就是服务市场的需求。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贫困人口,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令我们贫富更加的悬殊,更加需要有很多人参与到我们的行列来去支持,来去给予帮助。
所以,我们每一位会员有很大的服务空间。由于中国已经进入了中等发达水平的经济时代。所以客观上也具备了慈善事业大步发展的条件。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人均5千美金这样一个很重要的转型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告诉我们,我们每位已经自己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的这些人。你们是可以参加到整个社会转型中,可以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来支持社会的公平。所以,这一点也是使我们更多的会员愿意加入到公益慈善队伍,这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还有政府。政府越来越开明,越来越意识到社会服务对于整个社会的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所以,政府也越来越给予很大的支持。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导致了,不论是狮子会还是其他的民间团队,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
狮子会经过10年的摸索和努力,这个过程非常困难。每一位会员都不断的运用自己很多的智慧和能力,来去努力和摸索。我们狮子会已经找出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模式已经逐步嵌入了中国本土的社会结构,但这种嵌入并不稳定,因为它不是通过法律与制度嵌入,而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们这有这么多人的支持,我们自己的服务得到了社会的信任。所以我们有今天这样一个发展空间其实它是不稳定的。
同时,我们现在组织内部的一种民主治理的制度,跟我们外部的整个的社会制度本身还是存在很大的张力的。那要解决这些,我们一定要再继续去努力,我们就认为在狮子会目前这样状况下面,我们一个很好的一个做法,就是继续去践行我们的服务。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不管你什么社会制度,它都是需要有大批的支援者参与社会公众服务的。所以,我们就继续推行我们的核心价值。让这样一种志愿服务能够深入人心,能够革命政府和公众更大的认可。
另外,组织内部自下而上的民主自治与组织所处的自上而下的组织制度及政府监管模式之前还存在一定的张力。因此,我们应该:
1,继续加强“我们服务”的核心价值,以赢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及政府,公众更大的支持。
2,积极运用各种资源影响相关的政策和立法,为组织发展赢得更多的制度和法律空间,增强嵌入的稳定性。
我自己的感觉是,狮子会不可能独立于一个制度和社会文化之外的,这个制度、文化、社会越来越宽松,狮子会的成长空间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每一个会员,每一个志愿者其实都有责任,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然后让这个社会从政府到民间到整个的社会可以有变化。
最后,我也想告诉大家,我们所谓的参与式慈善,就是说我们的慈善,我们的公益不是写支票,不是捐款,我们捐款只是我们工作的起点,不是我们工作的终点。我们拿到了款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怎么样最有效将这样一笔钱可以送达有需要人的手里。这个过程就是狮子会会员做的所有的事情。我在这个地方,我自己的感觉,我真的是非常非常认同,刚才朱老师讲的,有时候我们处在一个社会溃败的空间里面,我们每个人会觉得特别无力。很多事情我就觉得不能想,一想就觉得很没有希望,特别绝望。但是当你在志愿服务的空间里面,你会发现你是有能力的,你是可以创造局部卓越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创造局部卓越这个社会就会变化,这个国家就会变化,这个世界就会变的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回应:
社工组织注册要避免“大跃进”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人文地理学博士 姚华松
5月19日,去听了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健刚老师和中国狮子联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钢老师联袂演讲的题目是《志愿文化、社会组织和社会建设》。朱老师和刘老师是大好人,大善人,倡导志愿文化。很难得,在广东这个物流横流的世界里。两位前辈对中国社会组织的建设背景、过程进行了乐观评价,对于刚刚发展社会组织的中国而言,正面鼓励和评价当然有其必要性。毕竟,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和一个试错的过程。但我无法不面对一些不好的事情。广东省下达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成为热潮。在巨大市场需求下,各高校的老师,尤其是社会学背景的老师纷纷注册各类型社工组织。在300万每条街道的巨大利益诱使下,很多老师带着本科生、硕士生纷纷注册。但恕我直言,广东真正意义是的社工组织除了中山大学社工系外,其他高校都没有多少年历史,从事社工经验也普遍不足。很多社工组织,在没有对市场完全深入调研情况下,在很多本科生队伍下就慌乱成立挂牌甚至营业。似乎,只要你有钱,有关系,有那么一些学生,你就可以注册为正式社会组织。试问,这些供给真正有效吗?我注意到,香港有很好的志愿专业,社工组织非常专业,在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道(貌似很多高官视察过),座谈会对坐的双方是年过60的香港人,和20出头的国内本科生。实在难以相见,我们的社工如何做服务?如何做好服务?社工的专业性,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如何兑现?在香港,社工往往在一个机构工作,全职工作,而在广州,往往一个社工在很多结构兼职工作,很多只是挂牌而已,说不定当事人还在如火如荼在复习考研呢?!在香港,一个社区,往往多家社工组织进驻,每个社工组织负责一项业务,这凸显了每个机构的专业性。而在广州,一个街道,一个社工组织,全能包办所有服务,呵呵,广州可真行!我真的很担心,任由此种“大跃进”的方式持续下去,会出现什么局面?政府的制度设计,门槛是不是应该高一些?如何规避一窝蜂的注册社工组织?有量而无质!会不会戕害我们正处于起步期的社工文化氛围?
志愿行为的底蕴是志愿文化,强调真善美,强调自愿、公益和参与。志愿虽是舶来品,但中国传统文化里到处折射了志愿文化的基因。老子、孟子、论语、佛教等很多都饱含志愿文化精神。我想,从事社工的人可否从志愿文化吸引和感召升格为一种志愿文化信仰,有无可能性?因为,一旦公益行动插上了信仰的翅膀,这种行动就更加有能力!有力量!比如,在志愿者培训与教育领域,适当引入佛经等思想,或许有利于培育、根植与强化志愿者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持续性的志愿文化生产和再生产!
朱健刚:谢谢小钢,我非常喜欢这样的论坛。因为以前我们都是扮演代言人的角色,去讲这些社会组织。其实最好就是做这个组织的人自己来讲,因为看到饱含深情,我自己就没有什么深情,我觉得设计这样一个论坛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创新的方法。
我想讲的是狮子会发展太艰难了,其实很不容易,有时候可能对我们国人有过高的期待,“四出”。不但要出钱还要出力,还要出心、出席。通过它一系列过程,非常艰难地发展到现在是相当不容易的。2006年我参加狮子大会的时候,我震惊了。在长隆六星级酒店,那么多客人,各位领导出席,各种各样的会员上去用各种方式去表达,我就疑问了,这是在中国吗?但是它发生了,而且是社会组织,这是给我非常大的影响。那当时随着之后的研究,越来越体现到它身上经历了很多的志愿组织,志愿者发展的苦与乐。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非同寻常的过程。
最后我做一个结语,这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社会,非常不稳定。在这个过程里面,有很多人在努力,这个努力究竟有没有用,这是很多人问的问题。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回答,唯一可以回答的是,他已经在发生作用,很多人在改变。刚才讲到局部卓越,这个词很好。就像我们身上都有局部美丽一样,这就够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什么样的国家将会有什么样的公民。在另外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公民将决定有什么样的国家。希望我们一起努力,和狮子会一起建设更加幸福的国家。谢谢!(掌声)
(互动环节)
主持人: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两位老师今天给我们做出的精采演讲。
在今天的讲课过程中,我觉得朱老师是用非常清晰简单,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们讲出了什么是公益文化,慈善事业,还有包括社会组织的如何管理、运行、功能,这些东西都做了理论上比较清晰的解释。
然后,刘老师就是以狮子会通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社团组织的案例,对其进行了有力的补充和诠释。
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现场的听众,按照我们论坛的惯例有什么问题可跟我们两位老师做一个交流。
提问1:很荣幸今天能够听到两位老师的演讲。我就想提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最近,其实在很多大的事情,你可以看到很多的NGO很活跃的身影,或者在政府决策的过程中,你也可以看到很多“光头哥”、“举牌哥”等等,这样一些另类的功能行为,它的出现。而这些行为还有这些现象的出现,就引起了我一个反思,就是会不会这些事情越活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政府做的事情可能需要有一个替补,就是他们做的事情,他们的能力是不是缺失越来越大呢?
然后有的时候有一些公民行为,公民行动的话,我们的政府也会出现有一个“维稳”的词,甚至有一些公民行动也会成为一个敏感词,我就想问一下老师您是怎么看这种关系的?
第二个问题,想问一下,慈善其实是不是就跟非盈利划上一个等号呢?就是在我们进行慈善的时候,到底我们可不可以盈利或者说不一定是金钱或者说是一些影响,一些是通过民生这样去盈利到底这样是可不可以的?
第三个问题,现在参与志愿服务我感觉现状就是,人群是高学历,高素质的比较多。而真正的一些低层的可能是市井的市民他们的人数占社会的人数其实才是大多数,但是他们对志愿服务的看法多数都是不理解。那你又是怎么样看待这种高素质高学历化的志愿服务,怎样才能平民化呢?谢谢。
朱健刚:谢谢,非常好的问题,而且这么多,而且都很到位。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觉得政府不会把公民组织的崛起是一种挑战。事实上,我们以前政府最大的问题就是包办,总体化的社会,什么都是它管。这听起来很好,做起来很累。我有很多同学、朋友在政府里工作,太辛苦了。所以,其实聪明的政府逐渐把很多社会职能转移出来,让社会组织去承担,这事实上帮助了政府。因为功劳永远都是党和人民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当社会组织能够解决一些社会职能的时候,政府就会觉得这样我们就可以变成一个,相对来说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而其他事情我不用担太多责任的这样一个政府。其实,政府很多人是这么想的,包括广东省委提出建立有限政府,把很多权力转移出来,这个不影响党的伟业大计,因为政治绝对是掌握在我们国家的手中。
第二个问题就是,政府有一个维稳思路,“维稳”这个词非常具有乡土的气息,现在“维稳”思路发生了新的转移,《人民日报》有新的社论,维权才能维稳定。只有把老百姓权利保障了这个社会就稳定了,通过维权,通过各种的社会建设、社区的建设,让大家很安定获得快乐,或者很幸福,那他就不会去做乱。
所以,新的“维稳”思路就是要发展社会组织,而不是发展很多警察。通过社会组织起来,逐渐替代很多的功能,使得我们不需要那么多警察我们就可以很稳定,这不是一个很美好的社会吗?所以,这是我们讲的“维稳”的新思路。不是反对“维稳”,恰恰是用更好的方式去维稳。
第三个问题是慈善和非盈利可以划等号吗?这个非盈利它与慈善有一个区别,一个是有一些做服务可以去收费,但是在公益组织或者慈善组织,这种钱不分红,就是不分到个人腰包里面去,这在慈善领域里面是允许的。所以,有一些慈善机构他提供服务,他收费,但是他不分红,还是可以接受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现在产生一种新的概念叫社会企业。为了社会的价值而用商业的模式或者类似于这种利益关联的模式去做,这中间涉及到一点分红,但是如果有一定的恰当的比例,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在慈善领域中。当然这里慈善领域和商业领域有一个交叉。一般的来讲,有一定服务收费是正常的,只不过利润不分红。这是一个区别。
第三,可能有一个误会,我们的研究在中国恰恰是很多普通的市民,包括高中生,其实这些人才是志愿服务的主体,他们做了很多服务,他们是普遍人,只不过很少被计算。那么,高素质、高学历,尤其是行政等级比较高的人,很少参与志愿服务,不太多,相对来说比例反而不一定大的。这些跟我们的精英教育有关,因为我们的精英教育包括中山大学的精英教育,很多时候忽略公益教育,我们教你的是怎么成功,很少教你要做公益性的,要去帮助别人。
所以,这个教育导致我们精英有相当的一到两代,是缺少公益精神和公益关怀的。有个政府官员明确地跟我讲,虽然我是制订志愿服务条例的,可是我看看我周围的人包括我自己,从来没参加过志愿服务。所以,这个我觉得给我们高素质、高学历人一个提醒,因为你们本来应该是整个国家公益的引领者,但是没有做好。当然,狮子会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可能性,就是有很多高收入的阶层能够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信号,但是这不足以代表全面的情况,全面的情况恰恰是需要许多高学历、要素质的、高教育水平的人、高收入的人加入到这个领域中。这个情况正在发生。
提问2:谢谢朱老师,谢谢刘老师和王博士。我之前也是中山大学毕业的。我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其实中国的社会建设是刚开始的,起步期,它给人一些错觉,这是必然的。但是我所看到的现象,比如说去年以后,我们各个高校特别是社会学组织会议很兴起,而且据我所知,比如说广州市准备办每一个阶段分管社会服务的金额300万。上个星期据说很多领导去看那里所谓的一个示范点。说实话,很多就是冲这个300万而去的。据我所知,真正意义上的社工除了中山大学以香港为来源的政府很专业之外,其他的组织不是很专业。但是因为巨大的需求,每一个街道300万元费用出来的时候,说实话很多老师,不太懂社工的,都去申报社会组织。
据我所知,他们的本科生都在拼命考一个证,而且这个证拿了之后,你去挂上之后,什么都不用参与,同时兼任几个社工组织,不做事情可以拿到很多钱,这是一种需求很大,但是我们要有效供给,说实话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专业性的服务,我不知道这种状况会不会把我们这种志愿文化戕害掉,我真的很担心。因为我知道他们没有专业的调查,没有专业性,怎样为街道和市民提供服务。我们一些本科毕业生,连广东话都不会说,你怎么跟社区老人服务,我觉得我们服务是非常不专业的。没有做很好的市场调查。我不知道两位老师能不能点评一下。
第二个问题,我自己最近也是回老家,我去我曾经的小学支教,我第一次觉得那么开心。但是最近我自己在想一个问题,志愿文化和社工文化,我无意中读到佛教的心经,像我们国外出现社会矛盾的时候,这些人周末会去做礼拜,请求原谅和反省。我想他的这种紧张感或者不愉快的感觉会少一些。那么,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宗教的信仰,很多的矛盾被压抑了。我觉得并不矛盾的是这种志愿文化能不能倡导一种所谓的信仰,我觉得并不矛盾。我自己觉得如果把这种志愿文化上升到一种信仰的需求上来,同时不去对社会对抗,是不是可以把它上升为信仰的需求。请两位老师给一个点评。谢谢。
待续。
(责任编辑:曹子敏)
()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