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0-06 08:56 | 来源:燕赵都市网 2008-11-17 01:11 | 查看:3091次
本报驻衡水记者 孟宪峰
派出所民警离人民群众最近,打交道也最直接,每时每刻都面对着大量看似琐碎却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矛盾。及时化解这些矛盾,就可以定纷止争,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初始阶段;如果采取不屑一顾、不理不睬的态度,群众找不到一个说理的地方,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有可能酿成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转型期,范党育的先进事迹具有难能可贵的典型和示范意义。
----中共河北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张越
被人们发现时,躺在办公室里的范党育身体已经冰凉,他穿着破旧的秋裤、T恤,一只胳膊捂着脸,蜷缩在地上,医生最后诊断,他死于心肌梗塞。
范党育是枣强县大营镇派出所指导员,2008年5月11日,一个下着小雨的星期天早晨,他在单位办公室里值班期间因公殉职。消息传出后,拥有10万常住人口的大营镇立刻笼罩在前所未有的哀恸中,很多群众自发赶来悼念他。直到子夜时分,大营镇派出所门前的街面上,仍被自发赶来悼念范党育的人群和车辆堵塞。
大营镇焦村党支部书记王天明听到消息后,冲进办公室抱住范党育的遗体放声大哭,这个年过半百的汉子哭声悲切,在场的人无不落泪。
■他被称作“范大了”
范党育18岁从警,28岁担任派出所所长,31岁被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43岁因公殉职。在范党育二十多年的从警生涯中,他几乎没办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案子,他在行的,就是一桩接一桩地给群众“了事儿”。
范党育的同事刘仲民至今记得,大营镇东张米村有个老上访户,因为对前任村干部有意见,对村里的土地承包问题有不同看法,多少年持续不断地上访,本地的政府部门自不必说,衡水、石家庄、北京等地的有关部门也都去过。
开始是刘仲民负责,他试着调解、劝说过几次,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方仍旧上访。范党育听说后,说:“走,我跟你去。”两人开车就到东张米村找当事人,当时还是天热的时候,气温有三十六七度,人一动就浑身冒汗,很多田间小道窄得过不去车,两个人就徒步到田间地头,和当事人交谈。
范党育很会讲政策,摆道理,他对当事人说:“前任村支书的问题,纪检部门已经查过了,虽然没有查出大问题来,但毕竟罢免了村支书的职务。至于承包地问题,政府也会按政策予以赔偿,你还有哪些不满意呢?”
老上访户并不理会范党育摆的这些大道理,一次不行,范党育就再去,前后沟通了不下十次,老上访户终于答应不上访了。他对范党育说:“其实我也知道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事情解决的也差不多了,但我不满意的是有些人解决问题的态度。往后我不再上访,冲的就是你们这股子认真劲儿。”
“原来去上访,都是那些部门打电话通知我过去,道远难走不说,去了也是推三阻四,拖延不办,惟独你们到田间地头来找我,掰开揉碎地讲道理,我哪还好意思去上访呢?”
“提起来就很激动”,大营镇党委书记母林宝边说边擦起眼泪,“党育走的那天,我还以为别人是在和我开玩笑,因为就在此前两天,党育还帮着镇政府调解了一起干群矛盾纠纷。当时镇上的一位副镇长去了都没有解决问题,党育去了就解决了,人们都信服他。”
范党育就是这样,每天没完没了地给人“了事儿”,小到两口子吵架拌嘴,婆媳不睦,家族恩怨,宅基地纠纷,大到影响党和政府大局的群体性事件,他都能凭着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的“了事儿”风格,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
因为范党育擅长“了事儿”,群众亲切地送了他个绰号“范大了”。
据警方统计,在拥有10万常住人口的大营镇,每年全镇要发生各类治安案件千余起,平均一天至少三个“事儿”,而最终需要进行治安裁决的不到100起,绝大部分要靠调解处理。而另一个统计则是,范党育从警二十多年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
■他不计名利、两袖清风
1992年到2004年期间,范党育一直担任大营派出所所长,2004年12月,枣强县公安局对大营警力进行了整合,将原来的大营派出所、市场派出所、大营刑警队合并在一起,成立了新的大营派出所,并且派来一位县局党委委员担任所长,范党育从当了13年的所长位置上退下来,成了“二把手”。
有人劝范党育,给局里打个申请调回去,再重新找个位置,照样能当“一把手”,但范党育不愿意离开大营,他在和枣强县公安局局长陈学杰谈心时保证说:“我们搭班子没问题,我肯定会全力配合新所长的工作,如果大营派出所的班子不团结,责任都在我范党育身上。”
范党育在工作上踏实勤勉,在生活上简单朴素。近几年,大营经济发展很快,在这个被人称为“弯弯腰就能拾到钱”的地方,范党育却始终保持着两袖清风。在同事和亲友中间,范党育打麻将是个笑话,偶尔逢年过节,他往牌桌上一坐,连码牌都不会,不出一圈,肯定因为出错被哄下来。范党育不会打麻将,一来是因为的确没时间,二来也是为了“避嫌”。
“一年到头儿,总是那几件警服,一双旧皮鞋,前头磨得发白,后头跟儿都磨秃了,经常看他在街上修鞋。”范党育的邻居张长武心疼地说,“他家里的摆设,没几样是近几年新添的东西,好歹添了个电脑,据说还是妻子娘家亲戚淘汰下来的。”
■他帮助别人毫不含糊
虽然经济上不宽裕,但范党育却经常为给别人“了事儿”而自己搭钱。他知道老百姓重情分,讲面子,红白事是“了事儿”的最好时机。特别是对请他“了过事儿”的当事人,他往往还要特意叫上当事对方一起去,借机帮双方彻底了结恩怨。每次去,他总要从自己腰包里掏出钱来装一个丰厚的红包。他牺牲后,家人找出的这种请帖有一尺多厚。
范党育的妹妹范宁下岗后,为工作的事找过哥哥,给别人“了”了无数“事儿”的范党育为难地说:“我每个月给你发工资吧,托人走后门给自家亲戚安排工作这事,我干不出来……”那几年,为了安慰照顾妹妹,范党育的妻子每买一件衣服,两口子就要给范宁买一件一模一样的。
后来要强的范宁自己开了家文印店,看到大营餐饮业发达,就托哥哥帮着卖些餐巾纸,范党育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很快把钱给了妹妹。可范宁在哥哥死后才发现,那些餐巾纸还放在哥哥家里———为了不使妹妹失望,哥哥竟是自己花钱买下了这些餐巾纸。抱着那箱餐巾纸,范宁禁不住大放悲声。
大营镇派出所对面的镇中学有一个掏大粪的智障校工叫刘俊岭,老婆死了,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范党育跟他非亲非故,但对他总是特别照顾,逢年过节,单位发点米面粮油,都亲手给他送去。“他过得不容易”,范党育总是这样说。像刘俊岭这样受范党育生前接济照顾的群众,在大营不止一个两个。
“范党育从警26年,每年在一件事上得罪一个人,26年就会得罪26个人,但从没有听到过关于他的一丝杂音。”大营镇党委书记母林宝说。
■他接受的是正直无私的家教
这是枣强县城一个普通的小院。
堂屋门前锃光瓦亮的台阶扶手是这个家里看上去最光鲜高档的设备,那是一个人到中年的儿子在五个月前为父亲尽过的最后的孝心。因为一年前患脑血栓,今年已经72岁的范党育的父亲———枣强县人民法院原副院长范书恒,在院子里上下台阶时,就可以通过这扶手略略保持身体的平衡。
1964年,范党育出生在老家枣强县大营镇范堤村,当年,范书恒调入了县公安局工作。而他的妻子———早年由正规师专毕业的公办教师郑文芳却一直陪着婆婆,带着孩子,在范堤教书。
“后来又添了妹妹,奶奶瘫在了炕上,直到我爸当了县公安局副局长、县法院副院长,他都不肯把妈妈调进县城里去,一直到我妈退休。”范党育的姐姐范静如是说。“那时候,我父亲一个月挣38元工资,我母亲挣34元,他们长期两地分居,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钱挺紧张……”
这样,已经上了一阵高中一年级的范党育被迫辍学了,17岁的范党育通过招工考试开始到粮站上班。1982年,枣强县公开招考人民警察,偷偷报名的范党育在严格的闭卷考试中考了第一。范书恒一听说,不干了,局里专门开会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范党育是凭个人能力考上的,不同意他的意见。范党育这才穿上了警服。但范书恒又做主,把他分回了偏远的老家。
后来,范党育和妻子郑秀景结了婚,郑秀景是大营镇中学少有的英语高级教师,结婚多年来,丈夫忙于“了”各种“事儿”,经常很晚才回家,天一亮就又去单位了。她则忙着照顾班级里的学生们,夫妻两个互相理解,互相扶持,从来没有因为对方工作上的事情吵过嘴,怄过气。
5月7日,身体不好的郑秀景需要到北京看病,丈夫说奥运安保工作已经启动,不能陪她去了,谁知这一别,竟然就再没能见面……5月11日,正在北京看病的郑秀景接到丈夫单位打来的电话,从对方闪烁的言语中,她已经猜到了什么,她对着话筒说:“你直接说吧,我能挺得住……”随之就昏在当场。
有人说,范党育就是一颗螺丝钉,普通,平凡,但随便拧到哪儿都能起到作用,他的精神,就是螺丝钉精神。范党育之所以具备这样伟大的人格,正是受到了正直、无私、坚毅的家庭环境的熏陶。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