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救市”的六大政策假想

发布时间:2012-09-10 22:3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09月10日 11 版 | 查看:675次

  王寿斌    

  今年高考招生已尘埃落定,高职院校依旧是多灾多难,痛苦不堪。连续多年的高职生源普降,已令全国众多高职院校焦头烂额。

  河南堪称“重灾区”,已经连续两年高职计划空余6万多人,今年专科二批第一志愿投档后,文科86%的招生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理科96%的院校不足,其中文科193所、理科258所院校一志愿零投档;山东省去年出现4.2万人的高职计划空缺,今年仍有347所文科、367所理科院校在专科二次征平志愿中遭遇零投档。同样面临困境的河北省专科一志愿983所院校生源不足,征平志愿超过4.5万人;江苏、福建等省更是因为高职生源紧缺而率先推行“注册入学”。

  事实证明,高职院校的招生已越来越深地陷入一种无可自拔的困局。各方呼吁,政府应尽快给高职院校“救市”。否则,将会有一大批高职院校因生源枯竭而面临“关门大吉”。

  高职招生越来越难,前两年的社会舆论倾向于指责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脱离市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而现在看来,当越来越多办学声誉一直较好、办学业绩一直不错的省级示范院校,甚至国家示范院校也频亮红灯时,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职院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对于破解高职招生困局,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良策。作为一名扎根基层几十年的老师,笔者倒是希望能从评析多个政策“假设”入手,试图为系统化地救高职于危亡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假若高职的师资招聘能有“绿色通道”。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前提是师资。令人遗憾的是,眼下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大都从学校到学校,因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而无法胜任专业教学,成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想要的企业人才因为编制问题引不进,能力弱、素质差的在职人员同样因为编制问题流不出”,这是长期困扰高职办学的桎梏。假若国家能在职教师资的聘用政策上开辟“绿色通道”,职业院校教师难题似可破解。

  二、假若政府能够公平地购买“职教产品”。在生源持续下滑的大环境里,普遍存在民办院校因不公平竞争而处于弱势地位、地区或行业弱势院校因吸引力较差而生源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公办院校的办学经费由政府财政包揽,对学费的依赖程度不高,办学绩效压力不大,所以“出勤不出力”的现象比较普遍,致使创新意识不强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假若政府彻底改革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方式,把“普惠式”、“义务式”的投入,变成以购买“职教产品”代替投入,将能较好地引导高职院校重视内涵建设和品牌打造,不仅能增强其自身生存能力,而且有利于通过“指挥棒”来进行宏观调控,最终有效提升育人质量。

  三、假若高职院校能与本科院校同批次(或提前)招生。在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下,层层“撇油”现象非常突出。提前录取、重点院校、本科院校、三本院校逐层“拔尖”、“撇油”之后,方才轮到高职院校招生。本来总的生源就下降很多,本科院校还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留给高职院校的自然所剩无几。因而,很多高职院校生源的枯竭存在人为的政策因素。从目前的录取现状看,以河南省为例,高职专二录取线190分,兑换到百分制里,相当于100分只考了25分,这样的学生也能上大学,表明其线下考生已寥寥无几,几乎是只要参加高考,就可能上大学。如果听任如此“贱卖”,高职院校无人入读或许为时不会太远。所以,改革高考录取制度,力求让高职院校免受招生政策歧视,方为当务之急。

  四、假若校企合作能够上升为法规层面的推动。全社会都已能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职教育人的重要性,这是时代的进步。然而,如何落实校企合作,却很难形成常态,迫切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予以推动。现实中,虽然《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促进校企合作的相关条款,却仅限于倡导和鼓励,普遍缺乏约束性的规定。假若国家能够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将会有利于在校企之间架设常态沟通与协作的桥梁,这是对高职教育最实实在在的支持。

  五、假若高职毕业生能够享受“体面就业”的优待。眼下虽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高于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但其就业质量却始终饱受诟病。高职毕业生如果也去干中职生的活儿,甚至与农民工抢岗位,这无疑会是高职声誉的“硬伤”。同时,无论在就业单位的落实,还是薪资兑现、福利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都存在不公正现象。严重而普遍的学历歧视,使得再优秀的高职毕业生也难以与最差的本科生同等对待。假若国家能够出台具有导向性的人事、劳资政策,保障高职毕业生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将能彻底救高职教育于水火。

  六、假若高职能有更广泛的生源渠道。高职生源不足,对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来说,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想方设法拓展新的生源渠道。眼下,各地都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其实,就是在向中职要生源。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常常受阻于高考的固定模式和严格的录取条件。迫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改革招生政策,畅通中职生进入高职学习的通道。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在“向企业要生源”、“向社区要生源”、“向部队要生源”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以让职业教育的本源得到真正回归。

  救高职,就是救未来!担此重任,匹夫有责,政府和社会各界更是责无旁贷。假若一切“假若”都能成为现实政策,则为高职幸事。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