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助人老人黎开仕:拾荒也有潜规则(3图)

发布时间:2012-09-09 09:17 | 来源:三峡新闻网—三峡晚报 2012-03-14 08:36:0 | 查看:2385次

  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提着布袋,一歪一歪、一次一次地向马路边上的垃圾桶走去……

  他的身旁,行人穿梭,车辆飞闪。

  就是这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用捡拾废品的收入和微薄的退休金,资助了全国各地200多名残疾人、病患者和贫困生……

  这就是73岁的黎开仕十几年来生活的全部。

  为了感受他的平凡和孜孜不倦的助人理想,昨天早上7点多钟,记者专赴他家,与他一起生活了一天,体验了他理家、拾荒、卖货、捐款的全过程。他生活的点点滴滴,撞击着记者的心扉。

  一日两餐:两块抹布上有6个补丁

  昨日上午7点50分,记者来到了黎开仕位于宜昌市点军区五龙村一组的家中。此时,老人刚刚洗漱完毕,正在整理房间里捡回的废品。

  简陋的餐桌上,摆着前一天吃剩下的两碗菜:一碗炒猪血花,一碗咸菜。

  “不好意思,一天就吃两顿饭。”老人忙着抓来两块抹布,开始收拾桌子。

  记者看到,两块抹布上,大大小小有6个补丁。老人说,这两块布布料好,用烂了也舍不得丢,破了补补再用。

  而在老人的家里,类似补丁抹布这样的“古董”还有不少:一座用了20多年的老式台灯,一双左缝右补的帆布手套,一只用了多年的自制苍蝇拍……

  老人说,他的日常生活是这样安排的:附近早点不好买,早饭一般就“省”了;上午出去转几圈,快到中午的时候,就下一大碗面条吃,这样管得时间长;下午会就一些青菜和咸菜,煮点饭吃。

 

拿着酒瓶去废品回收站。

   街头“寻荒”:垃圾堆里找宝贝

  由于上午有医生上门为老人体检,昨日直到11时许,老人才走出门捡废品。老人的工具,包括一根拐杖和一个布袋。

  一走出大门,他就进入了“工作状态”:不管是废纸,还是果皮,他都费力地弯腰,一次次地捡入袋中——老人的腿有比较严重的骨质增生,不便弯曲。

  走到主干道旁,老人开始了真正的“寻荒”:一碰到垃圾屋和垃圾箱,就顶着异味,在垃圾堆中用拐杖用力拨弄,查看是否有可以卖钱的废品。

 

到银行给农民工付元清汇款。

  在宜昌市点军区老318国道上,29路公汽五龙八组车站旁,有一个垃圾桶,桶旁也堆满了垃圾,他走到垃圾堆上查看收拾,捡回了一只装过料酒的玻璃瓶、四个废纸袋。

  老人非常细心:纸袋在地上用脚踩平,然后折好存放;玻璃瓶表面用纸张细细地擦拭一遍……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老人共“光顾”了路边7处垃圾箱和垃圾屋,硕大的袋子里已经装满了纸袋、酒盒和一些玻璃瓶。

  黎开仕说,现在年纪越来越大,每天走的路已经不比从前了。现在一般分几次出门,累了就回来休息,然后再出去捡废品。

 

  “被驱赶”,拾荒也有潜规则

  黎开仕长达十多年的拾荒生涯里,不止一次地遇到意外情况。

  记者留意到,黎老只在垃圾箱和垃圾屋附近拾荒,从来不到一些餐馆旁捡东西。

  这源自黎老三年前一次被“赶”的经历。

  他说,三年前的一个夏天,他看到伍家岗区一家餐馆门口丢了几个饮料瓶,马上去捡,见他要捡,从屋里出来一人大喝:“不许捡,滚开。”

  “废瓶子为啥不让捡?”

  “不让捡就不让捡,滚。”

  “屋里的人把我当成了要饭的。”黎开仕哈哈大笑。

  他后来才知道,餐馆的这些废品被专人承包了,捡拾收集,轮不到他。打那以后,看到任何一家餐馆,他再也不会凑过去捡废品。他说:“我搞不过他们,餐馆门口的废品再多,我也不去,去了也是浪费时间。”

  “不怪他们,也不怨他们,可以理解,他们也想多挣点钱。”黎老平静地告诉记者,对方捡废品,肯定是经济条件不好、生活所迫才这样干;他说,他不去争利,自己捡东西本来就是为了帮助别人,知道了这样的潜规则,以后再也不会去这些地方,避免发生不愉快。

  出售废品:39斤酒瓶带来的遗憾

  在老人收集废品的狭小房间里,数十只各类酒瓶、作料瓶堆成小山。

  “酒瓶重,捡回来费劲,卖出去也费劲。”装满一蛇皮口袋,足有二三十斤,他提不动。

  昨日下午,在本报记者的帮助下,黎老将这些笨重的酒瓶集中搬到了采访车上。

  老人说,因为收瓶子的地方不多,以前是用板车将这些废瓶推过夷陵长江大桥,卖给城区的废品回收点;城区交通严管以后,他只能分批用蛇皮袋装好,坐公汽送到废品收购点。

  昨日下午,老人整理了两蛇皮口袋外加一篓酒瓶,用采访车送往宜昌城区环城南路一条小巷内的废品回收点。

  一路上,老人对这几十个酒瓶充满了期待,他算账:方形瓶每个能卖两毛,圆形的每个一毛,这三四十个瓶子能卖六七元。

  码在磅秤上一称,收购店女老板一口报出斤两价格:“一共39斤,三块九毛钱。”

  “怎么不按个头收了,方形瓶以前两毛一个啊?”老人的脸上写满了失望。

  “现在论斤,每斤一角。”女老板回答。

  黎开仕苦笑着说:“现在降价了,少卖好多钱啊。”他显得很心痛,很无奈。

  也许是为了安慰老人,回收点老板爽快地递给老人5元钱,免掉了老人的找零。

  “我以前经常和他们争。”老人说,以前很多收购点经常缺斤少两,他便自备了杆秤,每次先在家称好了斤两再去回收点卖。

  异地捐助:200元捐款遇温馨“拒绝”

  昨日下午4时许,卖完废酒瓶后,黎老开始完成自己的又一次捐助愿望:他说,3月8日,我上街买回当天的《楚天都市报》,上面有篇报道说,孝昌一女子身患重病,其丈夫付元清要卖房救妻,报道说要大家帮他们夫妻留住房子保住家,这几天一直在想着捐款的事。

  报道说,41岁的孝昌农民工付元清和妻子余双英在汉打拼十余年,靠收废品和擦皮鞋,省吃俭用攒下7万元,又向亲朋借债5万元,一年多前贷款买了新房。不料房子交付前夕,余双英被查出患有肺癌晚期。

  黎老请记者帮忙,终于与付元清取得联系。当付元清通过记者介绍,得知黎老的真实身份后,在电话里坚决地推辞:“老人家这么辛苦挣来的钱我不能要。”

  通过反复沟通,付元清终于被说服,同意接受来自远方的这份爱心。当天下午,老人最近攒下的200元钱,在三峡建行,汇给了付元清。

  本报记者唐宜贵 胡声明 摄影/记者刘康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