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8-12 23:39 | 来源:新华网 2012-03-14 10:22:17 | 查看:1698次
湖北日报消息(记者唐宜贵 胡声明)行人穿梭,车辆飞闪。他,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提着布袋,一歪一歪地,一次一次向马路边上的垃圾桶走去……
这一幕,重复了十几年。这位老人,就是73岁的黎开仕。正是他,用捡废品的收入和微薄的退休金,资助了200多名残疾人、患者、贫困生……
昨日,记者与黎开仕生活了一天。这是老人平常的一天,却时时撞击着记者的心。
两块抹布七个补丁
7时50分,记者来到黎开仕位于宜昌市点军区五龙村一组的家中。老人正在房间里整理捡回的废品。
简陋的餐桌上,摆着前一天吃剩的两碗菜:一碗炒猪血,一碗咸菜。老人不好意思,忙抓来两块抹布收拾。两块抹布,大大小小7个补丁。老人说,这布料好,破了补补能用。记者看到,屋里多的是这样的“古董”:用了20多年的台灯,左缝右补的帆布手套、自制的苍蝇拍……
老人没吃早饭。他说,附近早点不好买,一般就省了;上午出去转几圈,快到中午,就下一大碗面条,这样管得时间长;下午会就着一些青菜和咸菜,煮点饭。
顶着异味翻找宝贝
这天有医生来做体检,11时许,老人才出门,依然带着他的两样宝——一根拐杖、一个布袋。
一出门,他就进入了“工作状态”:碰到“涨眼睛”的东西,废纸、果皮……他都费力地弯腰捡入袋中——他的腿有比较严重的骨质增生。
走到主道上,开始真正的“寻荒”:一碰到垃圾屋、垃圾箱,就顶着异味,用拐杖用力拨弄,看是否有能卖钱的东西。
29路公汽五龙八组车站旁,他捡到了一个酒瓶、四个废纸袋,细心把纸袋踩平、折好,玻璃瓶表面用纸张细细地擦一遍……
短短一个多小时,老人共“光顾”了路边7处垃圾箱和垃圾屋,大布袋里已装满了纸袋、酒盒和玻璃瓶。
老人捶捶腰,说,现在年纪越来越大,每天走的路已经不比从前了,一般分几次出门,累了就回来休息会,再出去捡。
拾荒也不容易
记者留意到,黎开仕从不到餐馆旁捡东西。原来,三年前,他有过一次被赶的经历。
那年夏天,一家餐馆门口丢了几个饮料瓶,他马上去捡,从屋里出来一人大喝:“不许捡!”老人后来才知道,餐馆的废品被专人承包了,轮不到他捡。以后,看到任何一家餐馆,他再不会凑过去,“去了也是浪费时间”。
39斤酒瓶的遗憾
回到黎家,记者发现,数十个各类酒瓶、作料瓶堆成小山。
“酒瓶重,捡费劲,卖也费劲。”装满一蛇皮袋,足有二三十斤,他提不动。
老人说,收瓶子的地方不多,以前是用板车推过夷陵长江大桥,卖给城区的废品回收点;城区交通严管以后,他只能分批用蛇皮袋装好,坐公汽送去。
说话间,他整理了两蛇皮袋外加一篓酒瓶,记者帮忙抬上采访车,送往回收点。一路上,老人都算着账:方的卖两毛,圆的一毛,这三四十个瓶子能卖六七元。
到了,过磅。女老板一口报出:“一共39斤,三块九毛钱。”
“怎么不按个收了?方形瓶以前两毛一个啊!”
“现在论斤,每斤一毛。”老板回答。
“哦,少卖好多钱啊。”老人脸上写满失望。老板心一软,递过5元钱,免了找零。
200元捐款的拉锯
卖完酒瓶。黎开仕说,3月8日的《楚天都市报》上有篇报道说,孝昌一女子患癌症,其丈夫付元清要卖房救妻,这几天他一直在想这事。
老人请求记者帮忙,终于与付元清取得联系。付元清得知黎老的真实身份后,坚决推辞:“老人家这么辛苦挣来的钱,我不能要啊。”可老人心里放不下,一再坚持。几番坚持,付元清终于没拗过他。
下午4时多,老人将最近攒下的200元钱在宜昌市三峡建行,汇给了付元清。(本文图片为记者刘康摄)
(责任编辑:孟祥萍)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