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之善出发,构建好的公共生活

发布时间:2012-09-29 10:22 | 来源:新快报 2012-06-13 A02 | 查看:859次

  ■曾德雄

  进入六月,广州全城爱心涌动:先是“黄衣男”见义勇为,与众多热心街坊一起勇救女童;后有“凌志哥”路遇病弱,慷慨解囊;继有欧婆婆十几年独守报摊,买报者自觉投币,让人遥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风……一面是贪腐弄权层出不穷,一面却又如此温情脉脉,两者同冶一炉,让人不知对当今中国社会之道德现状作何感想。

  我一直认为,我们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就是潜藏于心、浃骨沦髓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简单点说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好人,每个人也都应该做一个好人。可是,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消解我们的道德动机和道德动力,使我们欲做好人而不得。这种神秘的力量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其导致的结果我们却每天感同身受,那就是不公平、不正义的社会环境。这使我们相当纠结,与生俱来的道德感无法背叛,但又常常缺乏做一个好人的勇气——汉人扬雄的“凶人吉其凶,吉人凶其吉”以及上世纪80年代的那句著名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只怕获得更深、更广的现实体现。

  社会学家孙立平说中国社会正在溃败,恐怕正是基于这样的道德现状而立论。但近一两年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的某一部分或许在溃败,但社会的自我救赎却也在同时进行。让我产生这个强烈感受的,是今年2月份的广州全城义剪救碧心的公益慈善行动,而6月份以“黄衣男”、“凌志哥”和欧婆婆为代表的广州全城爱心涌动,让我再次产生这样的信念,我想:烂的就让他烂下去吧,我们只想要好的好起来。这次全城追捧热议这些好人,可见我们的内心呼唤有多强烈——这也是我们的自我救赎!

  毫无疑问,他们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人间大爱: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解难于倒悬。我相信,我们很多人遇到这样的时刻,也会做同样的事,但这样的“机会”并不经常可以遇到。但我们同样可以展现我们的爱,只不过相比于性命攸关,那是一种小爱:不乱丢垃圾、不高声喧哗、不在公共场所吸烟、洗完手不乱甩双手、不插队、会车时不开远光灯、不损坏公物,等等。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心里是有他人的,我们想的是不要影响他人、伤害他人、侵犯他人——时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这难道不是一种爱?这种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更为相关,其背后隐藏的视他人权利和尊严为最高价值的现代道德价值取向,或许更应该成为我们建构合理生活秩序的基石和出发点。

  大爱小爱都是爱,有爱就有希望,哪怕时时槎桠横生、阴霾密布。

  (作者系广州市人大代表)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