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23 09:49 | 来源:人民网 2012年06月05日 | 查看:1469次
每逢节假日,重庆市渝中区桂花园敬老院的老人们都会早早来到门口的院坝上,等候着重庆市慈善志愿者总队的队员们。每当身着统一服装的志愿者们到来时,老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寻找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个人,与这所敬老院结缘30年,像他们的亲儿子一样,对他们嘘寒问暖,体贴孝顺。这个人,就是重庆市慈善志愿者总队总队长、“全国学雷锋标兵”刘崇和(见图(右)。资料照片)。
51岁的刘崇和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说起他学雷锋的历史,要追溯到1975年。当时还在读初中的他,看到街坊邻居经常被电器故障所困扰,就下决心自学无线电维修技术,并一边学一边为群众免费修理收音机等电器。1978年高中毕业后,刘崇和进入了一家水产公司上班。每到节假日,他就背上工具包,走街串巷义务给人们修理电器,一个月百十来元的工资也大部分都贴在这上面了,但他从没有怨言。
时间一长,刘崇和意识到,学雷锋做好事,单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如果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成立一个服务队,就能够帮助更多的人。1980年,19岁的刘崇和团结了6名青年伙伴,成立了一支“学雷锋服务队”,大家发挥各自的技能专长,定期开展活动,为周边群众提供电器维修、理发、做家务等义务服务,还确立了不收钱、不收礼、不抽烟、不喝酒、不留名的“五不”原则。几年间,他们学雷锋的足迹遍布重庆主城的大街小巷,广为百姓称赞,却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后来还是一些受过帮助的群众通过公安机关了解了他们的真实身份,这才让“学雷锋服务队”为人所知。很快,这支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到1983年已经有几千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伴着锦旗和奖状的增多,各种非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说刘崇和和他的团队是图名,也有人说他们作假。面对质疑,有些队员退出了,有些朋友劝刘崇和一起“下海”,但刘崇和从未动摇。在重庆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85年,刘崇和的学雷锋队伍更名为“重庆市精神文明服务队”,刘崇和任队长,率领队员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积极的行动,投入到火热的学雷锋活动中。
1999年,“重庆市精神文明服务队”更名为“重庆市志愿者总队”,2006年又改成了现在的“重庆市慈善志愿者总队”。规模从当初的100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600多支分队、支队,总人数16万人。“不管名称怎么变,我们学雷锋的信念不变、宗旨不变。”刘崇和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渠道要拓展,学雷锋的方式要与时俱进。”近年来,总队吸收了各行各业的人员,服务项目也从传统的几项,发展到现在的科技知识普及、再就业培训、生态环境保护、荒山植树造林等多层次综合性的30多项。
有人问刘崇和:“你当了这么多年总队长,出名之后是不是就光指挥而不用上‘一线’了?”对此,刘崇和以自己的行动给予了回答:把家里电视的显像管卸下来给空巢老人安上;亲自编写《文明礼仪手册》、《雷锋精神永恒》等丛书;带头捐出了自己的工资帮扶留守儿童;抗洪救灾时泡在水里帮助群众安全转移……“学雷锋、助人为乐,做好事我打心里高兴,估计这辈子都停不下来了。”刘崇和告诉记者,他的家庭也是“学雷锋家庭”:妻子是他在义务服务过程中经人介绍认识的,多年来一直默默支持他;经商的亲属在他的影响下也纷纷参加慈善公益活动……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刘崇和自己已累积捐出150多万元,义务照顾孤寡老人、军烈属、残疾人数百人次。曾获得“全国学雷锋标兵”、“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等诸多荣誉的他,却一直保持着谦虚朴实的本色。说到自己的愿望,刘崇和说:“我希望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得到更多、更及时、更真诚的帮助。”
(责任编辑:陈熄亮)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