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5-10 07:59 | 来源:广州日报 2012年5月7日 02版 | 查看:1256次
社评
教育改革,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等方面。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在西南大学的一次演讲上,建议将中小学12年学制改为10年。他认为,缩短学制可为他们今后成人成熟创造时间条件。
缩短中小学学制,罗崇敏不是首倡者。在此之前,至少有全国人大代表陈华伟、黄细花,全国政协委员许皞,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等都在不同场合提出过。只不过,罗崇敏的身份特殊,他的话分量自然要重些。“6+2+2”、“5+3+2”甚至“5+2+2”模式,不一而足。其论据也各有千秋,“初三、高三无用”、“学生读书年限过长、毕业年龄过大”、“应付人口老龄化”、“现代孩子早熟、早慧”、“为学生家庭减负”等等。其中,对公众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算年龄账:按规定一个人6周岁上学,高中毕业就是18周岁,如果再念上4年大学,毕业时年满22岁,假如再读硕士、博士,毕业时年届而立……这不但意味着他(她)近30年无法独立,需要别人供养,而且他们的工作时间也只有寥寥二三十年。
支持中小学学制瘦身的另一个重要论据是,我们的中小学生其实并不需要学习、掌握那么广阔、深奥的知识。这个问题很少被论者提及,但确实是长期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现实议题,不妨以实用主义观点反证之。当我们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换了若干工种之后,我们便会发现,以前焚膏继晷、废寝忘食地学习,掌握的许多知识并未产生相应的效益,或许这一辈子都用不上,当初根本没有必要去学,至少不值得花那么大的力气学。
基于上述诸论,中小学学制瘦身似乎可行,万事俱备,只欠政策东风。然而,这只是一面,翻开硬币的另一面,我们会发现,缩短中小学学制亦不过是书生之论。且不说“6+3+3” 是按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总结出来、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结论,也是目前的国际惯例,就“时间浪费论”、“应对人口老化论”其效果也未必能如论者所愿。初三、高三两年基本不授新课、全面复习应付考试固然是许多地方的通行做法,但这并不代表这两年是浪费的,它对学生温习、巩固、提高的作用姑且不论,如果真的取消初三、高三,而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不变,其结果只能是初二、高二变成初三、高三——学校一样提前授完课,挤出时间给学生进行复习、应考。如此一来,学校压力更大,学生负担更重,缩短学制为祸更深。至于让学生早些毕业进入社会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提议,更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在一些地方为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鼓励大学生继续深造的现实语境下,反其道而行之岂不是在就业难的伤口上撒盐?
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与学制有关的教育改革,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制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和灵活性;适当调整中小学科目,适度降低学业难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把更多精力放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上,逐步完善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高等学校的类型趋于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多元需求……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中小学学制道长论短。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