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3-01 08:18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02月16日 第 05 版 | 查看:841次
李 林
2月14日,人民大会堂,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谢家麟院士、吴良镛院士在旁人搀扶下拄着拐杖走向领奖台,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获奖证书,顿时,镁光闪烁,掌声雷动。
科学家,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称谓!有多少人小的时候做过要当科学家的梦想,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科学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因为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当科学家,就得有智慧,就得讲付出,就得耐得住寂寞。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追星”,梦想一夜成为歌星、影星、球星、笑星,还有某某“达人”,立志要当科学家的似乎少了。科学家的名声仍有影响力,却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科学家的粉丝数量也远不像某些当红偶像的那样多。说起来有些遗憾,这种现象虽属个别,但多少也反映了一些人的价值取向。
倘若站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角度来看,科学家毫无疑问当属最灿烂夺目的明星。我们崇拜过钱学森、李四光等老一代科学家,他们的科学探索经历曾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尊敬;如今,国家主席向谢家麟、吴良镛颁奖,再次唤起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传统美德,让人们都来敬重科学家。12年来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20位科学家,都是我国5000多万科技人才队伍中的杰出代表。科技进步与人才成长呈现的繁荣景象,标志着我国正在大踏步迈向世界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
事实上,科学家虽然不像某些明星那样喜欢抛头露面,靠一些噱头引得粉丝追捧,但其实他们更有资本引人注目、一呼百应。他们的生活虽朴实无华却不乏传奇色彩,他们出色的发明和成就往往会突然引起人们的震撼,他们的故事会吸引大量眼球。袁隆平发明高产水稻,谁不佩服?而他悠然地拉二胡,更有名星范儿。当年,邓稼先为了造原子弹不惜隐姓埋名,他的行踪连家人都不知晓,就更别提宣传报道了,现在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了,除了他的事迹,还有“两弹一星”精神。今天,我们报道谢家麟、吴良镛的事迹,也是要提高科学家的人气指数,让科学家的名声更加响亮。
布莱希特说,科学的界限就像地平线一样:你越接近它,它挪得越远。要提高科学家的名声,除了靠宣传,还得靠服务。回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并主动要求当好科技教育工作的“后勤部长”。几十年过去了,从总体上看,我国科学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实现部分领域由“跟随”到“领跑”的跨越,但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须知当今世界,各国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实质是教育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天与当年相比,培养、造就科学家的环境有哪些变化,为科学家服务的态度和条件是否得到了加强,各级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科学家的支持和认知度是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等等。
科学家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宝贝,是一个国家不断创新、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有许多科学难关需要突破,有许多科学高地需要抢占,任重道远。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多年空缺,说明科学技术的探索之路是漫长、曲折的,而科学的魅力也恰恰在于此。我们相信,这些重大科技难关一旦被突破,中国的科学家一定蜚声全球,誉满天下。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第1楼 重庆市荣昌县2012-03-02 22:14:12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