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恐惧症”只是假想敌

发布时间:2011-12-30 15:31 | 来源:新闻商报 2011年9月8日 第A03叠03版 | 查看:1474次

  卫生部6日发布了全文41页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从技术上指导该如何救助跌倒老人。舆论顿时哗然,嘘声中,卫生部这本指南似乎坐实了社会患上了“扶老人恐惧症”。

  是啊,岂能无患?自彭宇案到最近的殷红彬、许云鹤等,争议一直不断。特别是南通殷红彬遭遇被扶老人讹诈一事,更说明以怨报德在社会上客观存在。此时,卫生部发布这份指南,无异于自动奉献话题,吸引人们用道德审视来批判,这就很容易引发“扶老人也是门技术活”,“给不扶老人找理由”等批评。然而批评者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这本指南成立的前提就是老年人跌倒应干预,为扶老人提供科学的指导。作为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之一,扶老人指南的编撰时间和动机跟近期的殷红彬、许云鹤案没有直接联系。

  当然就扶老人话题来说,公众目前焦虑的并非怎么扶,而是扶了以后会怎么样?卫生部的指南显然解决不了这一问题,更应该来回答该问题的是司法部门。遗憾的是公众焦虑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找到回应,在扶人者免于讹诈的殷红彬案中,还是靠监控视频这样的技术手段来解决。以此来看,怎么扶与扶了后会怎么样的确存在着一定因果关系。只不过这里的怎么扶无关老人跌倒的救护知识,而是指扶人者自我保护措施了,这对于抢救老人和公德实践无疑是一种多余的负担。

  在这种焦虑的视野中,2万多字的扶老人指南恐怕难以吸引人们细读,虽然其专业性、必要性、实用性远远超出大多数的道德空谈。然而热衷于议论很容易,沉下心来研读救死扶伤知识却很罕见,时刻准备着去扶老人的道德楷模不能说没有,也不会很多。社会中大多数见义勇为都是发乎一时的内心冲动,而不是基于利益计算。卫生部如果真的想把扶老人指南这件事做好,应该着力于普及急救知识,特别是在义务教育、职业培训中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给见义勇为的内心冲动提供方向盘,否则光靠一本技术词汇丰富的手册是无济于事的。

  然而“扶老人恐惧症”给公德树立了强大的假想敌。扶老人之所以成为问题,并非存在技术障碍,而在于过多的利益计算纠结在其中,即使建立起相关的公益基金和法律豁免制度,对于见义勇为来说还是一种悲哀。这就好像面对溺水者还要算清楚救人弄湿了衣服怎么办。也许这类制度在当前有建设起来的必要,然而当扶老人这种顺手可为的善举最终也要成为制度救济的对象,这是不是意味着那些道德观念淡薄者赢得了适者生存的游戏,并继续摊薄社会公德的内心基础?

  当一切都用利益来计算,只会吓阻道德感自我实践和为逃避社会责任提供借口,对于扶老人过多的情景想象和相应的制度设防,不如服从内心的指引,忠实于自己的道德信仰,这比算清楚扶老人的得失要容易得多。(施平)

(责任编辑:李明俐)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