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25 10:03 | 来源:人民网 2011-12-23 9:33:59 | 查看:1736次
【阅读提示】
他在基层文化站一干就是30年,总想让老百姓多些微笑,少些忧愁;他是级别最低的“文化官”,可在老百姓心目中,他的分量却很重。他叫王文华,是四川省富顺县富世镇文化站站长,十里八乡的群众都叫他“王文化”。
30年来,王文华将文化工作与群众的文化生活紧紧拴在一起。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出色的能力,将四川省富顺县富世镇的文化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滋养着当地百姓的幸福生活。
群众的呼声就是动力
王文华(见图。资料照片)是土生土长的富世镇人,他深切感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现在老百姓不愁找钱,愁的是玩得不满意,”他说,“如今唱歌跳舞也成了老百姓的一件大事。有时组织一场文艺演出,没参加上的社区居民,半夜还会来敲门,问咋没让他们参加。”
群众的渴求就是动力,王文华行动起来。1997年,王文华成立镇文化活动中心,把文艺骨干都吸引进来。富顺县川剧团的演员陈仲芬,当年下了岗,整天沉溺于打麻将,王文华主动找上门,动员她参加社区的文艺活动,在一次又一次的劝说下,陈仲芬重新拾起了老本行,并成为文庙社区文艺宣传队队长。
富世镇后街社区原来有个“夕阳红”文艺宣传队,王文华把队员组织起来,领着他们送文化下乡。每到一村,掌声相迎,笑脸相送,村民高兴得很,演员也觉得体面。“夕阳红”很快声名鹊起。其他社区不服输,纷纷搞起了演出,不到半年,文庙社区、斧江社区、金山社区……11个社区全都有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小分队。
紧接着,王文华又大搞社区文艺演出竞赛,希望通过比赛,激发参与热情,提高演出能力。秧歌比赛、歌咏比赛、腰鼓比赛、文艺调演,一场接一场,四季不断。
2010年,富世镇政府加大对文化的投入,结合场镇改造,建设了4个镇级文化广场,每个社区也都有了文化娱乐场所。今年6月,为庆祝建党90周年,富顺县举办了各乡镇文艺会演,富世镇组织的大合唱《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获得了全县第一名。
10年来,富世镇每年举办的大型演出活动有5场,中型活动月月有,小型活动天天有。全镇有腰鼓队600人,文艺宣传队800多人,柔力球队300人,每个社区都能演专场。逢年过节,县里有重大活动和会议,准有富世镇上演的精彩文艺节目。
“让百姓多些微笑,少些忧愁”
“老王,你在基层文化站一干就是30年,想没想过离开?”记者问得直接。
“搞上这行时间久了,就有了个心愿:让老百姓多些微笑,少些忧愁。”王文华答得干脆。
1982年,高中毕业的王文华成了富顺县原共和乡(现富世镇)的一名电影放映员,在5年时间里,他走村串户为群众放映了2000多部次影片。王文华记得放的第一部电影是《抓壮丁》。当时条件很差,没有交通工具,到农村放电影,只能用扁担挑,常常是半夜二三点才能回家。
1985年7月,王文华被聘为文化专职干事,任富顺县原共和乡文化站站长。当时的乡镇文化站既无场地又无经费,但王文华总是乐呵呵地四处奔走,筹来资金,增添设备,培训骨干,组织文艺队伍,基层文化工作让他干得不亦乐乎。
工作给了王文华莫大的快乐,但现实却多少有些无奈。微薄的工资和繁忙的工作,难免让家人抱怨。王文华的二姐王文芬,回忆起自己40岁生日那天,弟弟正忙着一个文艺会演,到了中午才匆匆赶来,饭没吃到一半,电话又把他催走了。王文芬说,7个兄弟姊妹中就属王文华的经济条件最差,连他现在住的房子都是兄弟姊妹凑钱买的。
2008年,做房地产生意的弟弟劝王文华辞去文化站的工作,同他一道做地产生意,并开出10万元的年薪。但月薪仅1000多元的王文华,却没有动心,他开着玩笑说:“我的名字叫‘文华’,就是和文化有缘啊。”
“2011年,文化发展迎来了春天。”王文华说,富世镇建起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6个村级农民健身场,28个村(社区)成立了文体活动中心和老年协会,14个村建立了“农家书屋”,7个社区建立了文化活动室,电脑、电视、投影机、音响、健身器材等设备一应俱全。
眼下,王文华忙坏了。他告诉记者,今年,富顺县准备用传统的“豆花节”贺岁闹新春,从正月初二到初四,富世镇的11个社区有11个节目要上,王文华是策划、导演一肩扛。他爱人说,瞧他每天连轴转的样子,怕是比央视春晚的总导演还忙。
王文华说,忙老百姓高兴的事,自己也开心。(本报记者 刘裕国)
(责任编辑:姬明华)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