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志愿者的非洲洗礼

发布时间:2012-01-08 10:48 | 来源:新华网 2011年11月02日 10:03:18 | 查看:2406次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李娜)像很多“90后”大学生一样,陈燕彬思维活跃,勇于尝试新鲜事物。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杭州男孩会在大学三年级时,选择走出国门做一名援非志愿者。

  2009年,中国启动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尼日尔项目,小陈与其他19名年轻人经过层层选拔,作为第一批派往尼日尔的中国志愿者,去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开展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

  10月份南京秋高气爽,但在尼亚美一下飞机,小陈跟志愿者们就被一股热浪包围。众人虽然身着短衣短裤,还是浑身冒汗。来到志愿者基地,小陈才发觉生活的不便。“那里电视只能收到两个台,断电是常有的事,洗澡没热水,网络速度很慢……”他说。

  “我计划的任务是教授汉语和计算机,而教计算机的事情刚有些眉目,就赶上了尼日尔的政变,计划就被耽搁下来。因此只好先完成教汉语这个任务。”小陈无奈地说。

  志愿者们介绍说,他们初来乍到,遇到的困难确实多一些。但不久事情出现了转机。小陈被分到了援非农业组担任法语翻译,与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们投入到尼亚美水稻试验田的工作之中。而他的同事们,有的为援建尼日尔大桥的中资公司做口译,有的则为中尼铀矿项目做翻译。志愿者工作开始变得有声有色起来,大家各司其职,干劲十足。

  由于每天都在充实工作中度过,所以生活上的困难逐渐被大家淡忘。尼亚美的水碱性很大,衣服经常洗几次就破了。拿着每人每月300美金的生活补助,小陈和很多志愿者舍不得去超市买矿泉水,就索性烧水喝。当地物价较高,所以志愿者们都省吃俭用。由于当地医疗条件简陋,去年小陈肾部出现不适时,只能被送到尼亚美的广西医疗队进行医治。

  此外,小陈还曾受疟疾的折磨。有一次和同事从沙漠地区回来,他高烧40.5度,又被送到了医疗队挂了三天吊瓶。医生说,如果再晚到一天,小陈的病很有可能就转成死亡率极高的脑疟。得过疟疾的事情,小陈至今都没敢跟父母讲。

  现在,陈燕彬在南京一所大学法语系上大四。经过非洲一年的洗礼,他感慨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很多,变得更加有担当”。这个“90后”大学生在同学们眼中,已成了一个传奇人物。

  在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承诺“三年内向非洲派遣300名志愿者”。本着这一使命,中国已经向塞舌尔、埃塞俄比亚和尼日尔等非洲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他们不仅向非洲百姓传递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而且也展示了中国年轻志愿者的风貌。(完)

(责任编辑:王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