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失业每月仅400元救济金 坚持做义工8年(图)

发布时间:2011-12-15 16:42 | 来源:腾讯网 2011年12月01日 15:07 | 查看:1346次

马雪萍带着老人出游 资料图片

  跨入2011的最后一个月份,冷空气终于来袭。

  在冷风中静静思索,我们还能为2011呈现什么?

  当广东捧着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高举起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两面大旗之际,许多人都没有预料到,道德建设的步伐会来得这么紧这么急。

都说,道德建设是最难的。

  就在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的社会风气也要靠大家讴歌和鼓励好的现象,从而才能遏制不好的现象”。

  于是,我们踏上了扬社会正气的征程。

  也许,你看到的仅仅是一群平凡的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

  也许,你还可以发现他们这样那样的缺点,却不能掩盖小小的善良光芒。

  汇聚这些光芒,你就可以看见,真正撑起这岭南大地的一道脊梁。

  羊城晚报记者 黄玉杰

  谁说失业者不能当志愿者?

  谁说付出不是一种享受?

  八年来,马雪萍这样一遍一遍地问自己。

  马雪萍1998年失业,次年便报名加入了志愿者组织。八年的志愿生涯,累计志愿服务时数达8000小时,这意味着,马雪萍一周有5天、每天的志愿服务时间都在3个小时以上。

  记者听说广州居然有这么一位“傻傻的”志愿者时,忍不住就想去看看她。

  40岁加入志愿者协会

  初见马雪萍,果然朴实——T恤衫、休闲裤、大书包、马尾辫,带着点沙哑的嗓音。

  马雪萍是广州市荔湾区沙面街鹅潭社区的居民,从年轻时开始,她就一直在酒楼里打工。做工22年,却因酒楼“合同期满、不再续约”的规定而失业了。其后,马雪萍一直在家待业。一天,马雪萍在北京路逛街,忽然被一处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招募摊位吸引住。“招40岁以下有意参与志愿工作的市民……”自己正好是40周岁!马雪萍赶了个“末班车”,就这样加入了一个新的大家庭——专为他人志愿服务的组织。

  一开始,“志愿”二字对应马雪萍脑海中的就是帮人、做好事。跟随自己加入的老人服务团队,她过去经常到孤寡老人家中给老人打扫卫生、陪聊天、帮做家务等等。但在服务的过程中,马雪萍发现这样的服务方式没能给对方带来多大快乐。她便产生了一个想法:要把志愿服务做得不单调。

  于是,马雪萍找来其他志愿者商量,决定自发成立一个敬老院志愿服务小组,取名“心心之家”,会定期到老人院探访孤寡长者,频率大概一周三次,形式主要是陪老人拉家常、做手工、开生日会、办联欢等。这样的方法果然奏效,在马雪萍试点做的一家敬老院,每逢志愿活动当天,老人们都会准时守候在花园里,等着马雪萍的志愿队伍到来。每当看到马雪萍带队,老人们就会开心地说:“我们的家长来咯……”

  她的志愿点子有很多

  “心心之家”推广一年多后,马雪萍又不甘寂寞了。这次,她从自家附近的一支部队官兵身上找到了新灵感——部队官兵多是外省来的,无论是在本地交流的需要还是对广土文化的兴趣,他们应该挺想学粤语的,不如组织志愿者到部队“义教”粤语?马雪萍主动与这支部队取得联系,联系一些懂粤语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营区里,教战士们讲白话,与部队联谊组织策划文艺活动。后来,马雪萍还组织其他的志愿服务力量给战士们开设电脑课、英语课、医疗知识讲座等,部队官兵生活逐渐丰富起来。部队领导在一次视察工作中发现:这帮战士的精神面貌怎么焕然一新了?

  马雪萍的志愿点子有很多。比如,关爱留守儿童的项目,她就结合了志愿服务部队时获得的资源——把一个个生活单调的兵哥哥,跟留守儿童群体牵线;通过在部队营区里设立“心声信箱”的方式,让部队官兵和留守儿童交流谈心。又比如服务残疾人的项目,马雪萍尝试教给盲人、聋哑人技能,鼓励他们勇敢走出社会,融入正常人圈子。马雪萍又有一个很好的对接方式,让盲人学按摩服务聋哑人,让残疾人学唱歌、学乐器,表演给盲人听……马雪萍就是有想不完的项目点子,失业后的生活充盈着做志愿、做服务的快乐。

  就这样,一干干了八年。一直以来,马雪萍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而努力。她说:做这些事很快乐!当看见自己所服务过的人都变开心了,生活重新有了转变,有了新的希望,那一刻自己也很高兴。

  对于自己拿着每月400块失业救济金还得服务他人的日子,马雪萍自有看法。她说,不是物质条件优越的人才能做志愿服务,生活条件一般的人也是可以做慈善的。马雪萍有句喜欢的格言:付出你的享受,享受你的付出。

(责任编辑:李明俐)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