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13 13:02 | 来源:人民日报 2011年12月13日 07 版 | 查看:1185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增强文化建设本领的时代课题。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妥善处理事关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的一系列重要关系,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成果。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注重突出文化的个性或民族性是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独具特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创性文化,植根于中华沃土,凝结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世界性。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不断繁荣发展、发扬光大,离不开对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与借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绵延五千年,取得光辉灿烂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包容与创造性转化。当今时代,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这一新形势下,只有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和视野,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在博采众长中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强大生机和无限活力,才能更好地书写中华文化新篇章,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的总和,文化发展是长期孕育、不断积淀、循序渐进、代代相传的过程。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只能在以前时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不可能割断文化发展的历史,凭空创造出一种文化来。一点一滴地培育、一代一代地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繁荣昌盛,靠的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薪火相传、接续培育、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需要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繁荣发展之道。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既是一部文化继承史,也是一部文化创新史。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和发展者,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和推进文化创新。应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鼓励创新、激励超越、包容多样、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激励文化工作者在文化产品生产创作中大胆推陈出新,不断创造质量上有超越、内容上有独创、形式上有新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大力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文化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科技等相互渗透与融合日益深入。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文化与科技互相融合、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协力前行的发展特点更加凸显,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结合所产生的创新创造成果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经济、科技的关系。一方面,充分认识文化在当今时代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另一方面,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科技创新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就能给文化插上振兴的翅膀,促进文化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发生革命性变化,改变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催生新的文化载体、文化样式和文化业态。根据我国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现状,推动文化发展与科技创新融合,应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创造力、表现力、传播力,提升文化安全和文化管理能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有两个主要抓手:一是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二是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坚持“两手抓”,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壮大。为此,需要着重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在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需要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一手抓高雅文化艺术繁荣,一手抓通俗文化艺术发展,在彰显文化多样性中强化主导、壮大主流;找准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一手抓人文价值的弘扬,一手抓市场价值的拓展,努力实现“两个效益”共同加强、同频共振;统筹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改革,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积极探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统筹兼顾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与基层基础文化发展,一手抓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一手抓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推动文化建设均衡发展;统筹兼顾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一手抓珍爱保护,一手抓开发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通过有效的开发利用促进保护;等等。
服务人民与依靠人民的关系
文化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文化发展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在共享中共建、以共建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处理好服务人民与依靠人民的关系,把文化惠民、共建共享的理念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过程。
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处理好服务人民与依靠人民的关系,需要我们坚持正确的立场,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文化创造潜能,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大力培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作家、艺术家和高素质文化工作者队伍,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和生产导向,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创作生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和产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完善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多生产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多为低收入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执笔:蒋 斌 余世才)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