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1-28 09:16 | 来源:人民网 2011年09月26日 10:58 | 查看:1555次
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进一步营造学习好人、宣传好人、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从2011年9月起,省文明办在省主要新闻媒体开设“江苏好人榜”专栏。(《扬子晚报》2011年9月24日)
一个社会文明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社会好人的数量及质量决定的。好人是旗帜,是标杆,但又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道德圣人。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可能默默无闻而又真实可感,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本身。江苏省通过开辟媒体专栏的形式,将隐藏民间、扎根民间、影响民间的一个个典型“好人”挖掘出来,形成“江苏好人榜”,正是在告诉我们,“道德”、“好人”绝不是高高在上、无法复制的虚幻称号,普通的个体,平凡的民众,从来都是传承、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载体。
善行义举值得我们恒久学习。“江苏好人榜”在感动我们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反思。“江苏好人榜”设立的意义无须多言,加大对好人事迹的宣传也大有必要,但当最朴素的道德操守需要我们格外弘扬时,是不是也在昭示着我们现实社会的道德现状也存在不容乐观的情形,需要我们用好人榜样的火炬,驱除人性中的一切冷漠与黑暗?总结闪亮的人性光芒,源自世界还有不少刺痛人心的无德事实。
俗话说得好,做一次好人、行一次善举容易,难的是坚持做好人,长期行善举。如果仔细查看“江苏好人榜”所刊登的8月份好人事迹,我们就会发现,照顾患自闭症邻居老人的张广凤、杨洪印夫妇生活并不宽裕且下岗,每天为老人送饭送水、嘘寒问暖,竟坚持了14年之久;全心全意为病患者服务的殷大彰,20年来为病患者垫支各种费用8万余元,减免药费达3万余元;17年如一日,敬老爱幼、关心孤寡、关爱残疾人和困难群体的许巧珍,等等类似的好人事迹还有很多。老人、病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享受到“好人”的道德关爱时,也暴露了公共服务与社会民生覆盖不周的短板。好人好事固然弥补了制度漏洞,但诸如养老、医疗、残疾人救助等社会保障事业不能停止改革前进的步伐。大力扶持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借助社会的优势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理应成为政府与社会的共识。
如此,当一个个孤立的“好人”的小爱,鼓舞、感召、凝聚、升华为更加庞大、更有力量的大爱之时,我们的榜单上,书写的将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名字。也许这才是“江苏好人榜”、“中国好人榜”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和意义。
(责任编辑:李明俐)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