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1-24 16:04 | 来源:新华网 2011年11月23日 09:33:41 | 查看:991次
■新闻人物
▲周汝珍在为一名刚入院不久的患有脑血栓的老人洗脚(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民 摄
新华社石家庄11月22日电(记者李柯勇 张洪河 王民)这双手最让人难忘:关节肿大变形,皮肤粗黑,皱纹堆累如老树的年轮。23年来,这双手为170位孤残老人带来了生的幸福和死的尊严。
一整天,我们跟在周汝珍身旁,看她在3排平房的小院里做这做那,空闲时聊起人生往事。都是些琐事,脏、累、单调,似乎不值一提。但一想到她放弃富足舒适的生活,半生消耗在这艰辛、委屈甚至被认为“低贱”的角落里,我们就觉得,这一天的长度超过了很多人的一生。
67岁的周汝珍是河北青县康复敬老院院长。在中国社会老龄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她的故事让我们感觉如此温暖。
11月4日清晨,6点钟
华北平原的秋夜正在退去。院子里人声渐起,穿衣、叠被、挪动椅子、泼水,悉悉娑娑,沉闷而缓慢,整座敬老院也像一个刚刚醒来的蹒跚老人。急促的只有周汝珍的脚步声,一阵风似的从一间宿舍转到另一间宿舍。
老人刘玉龙瘫痪在床,周汝珍给他倒水、擦脸,一只手将毛巾搭回去,另一只手已经准确地抄起了旁边的夜壶,动作行云流水。脑栓塞老人杜墨峰扶着铁架子大便,周汝珍给他擦屁股、系裤带。她蹲下身给张文国老人穿鞋,顺手就按摩了他的腿脚、胳膊、肩膀和头颈。“好受多了,”老人轻轻舒了口气。
早晨是最忙、最脏、最乱、最难闻的时候,周汝珍一边轻松地和老人们说说笑笑,一边把样样事归置得利落熨帖。23年来,她先后照顾过170位孤寡老人,大部分是中风、伤残病人,还有些是精神病患者。
【往事】1988年,她刚来当院长时也曾手忙脚乱。老军人于军泉便秘,必须灌肠才能排泄。周汝珍第一次试着灌肠,疼,脾气火暴的老军人一脚就把她踹出去老远。她趴在地下就哭了,强忍委屈爬起来,还得哄着老人继续灌。有一次,她把药液灌进去,用手堵着,想让药液多停留一会儿。老人突然挣扎,浓臭的粪水一下子喷了周汝珍一脸一身……
周汝珍一直坚持给他灌了十几年,老人健康地活到89岁,临终时颤抖地拉着她的手说:“闺女呀,下辈子我变个牛吧,给你家耕地!”
7点钟
响铃,开饭。老人纷纷走进食堂。瘫痪老人的饭要送到床头,一口一口喂。早饭是玉米渣粥,香油、葱花拌咸菜,虾酱蒸鸡蛋。周汝珍拿着塑料袋,把油条分给每个人。清晨时分,这满屋子腾腾的热气是那么香甜、温暖。
全院有45个孤残老人,14个工作人员。在这里,周汝珍这个院长跟普通服务员唯一区别是——更操心。
尽管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很多人还是认为在敬老院不得好。可是每个来青县康复敬老院参观过的人都说:“就算是亲儿女照顾,还能咋样?”
【往事】10年前,来自小牛庄的李嘉义老汉突发脑栓塞,半拉身子不能动了。他一连绝食几天,任谁来劝就是不想活了。只听“咕咚”一声,周汝珍跪在了老人床前:“您老要是还不吃饭,我就不起来。”一碗冲好的鸡蛋汤端在手里。
李老汉脸冲着墙角,不理她。不知过去多久,回过头来,见周汝珍还在那儿跪着。老汉哭出了声,终于吃下了“第一口饭”。以后,老汉又活了8年。
7点30分
忙了3个多钟头,周汝珍终于得空捧起一碗粥,就着咸菜吃起来。随后,她到菜地里去拔白菜准备午饭。
菜地在院墙外,将近3亩,白菜、萝卜、大蒜都挺着绿油油的叶子。这本是一片荒地,是周汝珍带着服务员们开出来的。她说:“都说建设‘花园式敬老院’,我看还是‘菜园式敬老院’好。”
财政给老人每人每天补贴6.5元,周汝珍只能精打细算。她腌了6大缸咸菜、4小缸虾酱,把夏天富余的豆角、小白菜用开水焯过,冻在冰柜里。这样,冬天蔬菜接不上时就不怕了。
【往事】菜地边有一条芦苇丛生的小河,周汝珍为了省点水电费,数九寒冬在河面上凿冰窟窿搓洗老人们的脏衣服。她都是凿3个冰窟窿,先在一个里面洗,再到下一个里面涮。洗干净了再拿回来生火烤,一烤都得烤几个钟头,半夜都烤不干。几年下来,她双手都得了关节炎,手指扭曲变形,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9点钟
下起了小雨。过道里有个偏瘫老人衣扣系错了位,周汝珍帮他系好,回办公室,跟记者谈起她这一辈子。说到开心处,能乐得前仰后合,巴掌把大腿拍得啪啪响。
【往事】当年周汝珍也不想来当这个院长。1988年,她44岁,在村里当妇女主任,还经营着打苇帘的副业,一年稳赚一万元,那年头称得上富户了。
一个偶然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有一回敬老院人手紧张,叫她临时去帮忙。几天里,她给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最后一天,就在她只差几步就要离开敬老院的当儿,一群老人拦在大门口,说什么也不让她走。
周汝珍犯难了。金牛镇党委赵书记找到她:“你是共产党员吧?”“是”。“是党员就得服从组织安排。”这下她没话说了。
一进入角色,她傻眼了,当时敬老院的家底是:3袋面,5块钱,8间房都漏雨。她硬着头皮干下去,亲眼所见的人间苦难让她的心越来越软,越来越割舍不下。
1995年,她听说邻村有一对老夫妻生活困难,就赶过去看。那老两口都70多岁,住在一个看菜园的小窝棚里。老头用木棍挑着两只小铁罐打水,老太太腿摔断了,趴在一块木板上做饭,还得赶开四处乱窜的老鼠。
周汝珍心里难受极了:“谁都有老的那一天……”她让老两口住进了敬老院,把老太太背到床上,然后每天背她去大便,整整背了100天,直到她能够重新走路。
8年后,老两口相继去世,临死前都紧紧攥着周汝珍的手,不住地叫“老闺女”,老泪纵横。
如今,老人们一天都离不了周汝珍。她离开时间长一点,老人们就扒着大门的门缝朝外张望,急得像盼着妈妈的孩子。
11点30分
午饭,米饭、土豆粉条炖肉,可是周汝珍吃不成了。王胜武屯的村支书在旁边屋里等很久了。周汝珍照顾他们村两个五保户老人,他一定要请她去镇上的小饭馆吃一顿。
周汝珍很不好意思,平时敬老院客人很少,更不要说谁来请吃饭。她百般推辞,可人家说了,她不去,就坐着不走。无奈,她只好答应。同去的,还有她老伴赵怡如。
70岁的赵怡如是个实在人。人家一劝他就喝大了,脸红脖子粗,走路直打晃。村支书也喝大了,在院子里抱着老赵,感激话说个没完没了。
【往事】这些年,周汝珍对家人一直心怀歉疚。她20多年没在自己家过过一个除夕。一次,院里7个老人生病,她正忙得不可开交,突然听说家里婆婆和孙子也病了。她赶紧跑回家,正碰见赵怡如从外头抓药回来,一见她就火了:“你家来做嘛?!你滚回去!家里不要你!”周汝珍当场就哭了。
她孙子6岁时在天津做心脏病手术,她也没去。孙子在电话里埋怨:“奶奶,我做手术你都不来,你是不是我奶奶呀?”电话这头,周汝珍的眼泪不断线地掉,当时院里两个老人突发脑栓塞,她实在离不开。
如今,孙子长大了,在日记里写道:“我的奶奶是一个伟大的奶奶。”而曾任工厂厂长的赵怡如前年也来到敬老院,当副院长,帮老伴分担辛劳。
13点30分
院子里很安静。一个老人靠在躺椅上,眯着眼听收音机里的评书。
周汝珍给76岁的朱桂林老人理发,电推子使得很娴熟,几个来回,连死角的胡子茬都剃得干干净净。随后,她打了盆热水,给杜墨峰老人洗脚,把脚趾缝一根一根都抠到。
【往事】周汝珍的父亲是老共产党员,平津战役时在前线挑个糖葫芦挑子给解放军送情报,光着脚一宿能走上百里路,人称“铁脚丫”。父亲一个字不识,但深明大义,临终给周汝珍留下一句话:“一定要孝敬老人,别吃私,别贪污。”
光阴似箭。转眼间,周汝珍自己也成了老人,早到了该退休的年龄。儿女、老伴都心疼她,想让她回家颐养天年。可是,她走不了。
1998年她就办好了退休手续,那时她还出了车祸,骨折住院,她决心要回家带孙子享清福了。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听说了,雇车到县城的各个医院找她,在她的病床前磕响头,哀求她:“你不能退呀,你不能不管我们!”老人们哭,周汝珍也哭:“好,我不退!”
2005年,县里想调周汝珍去县城光荣院当院长,还要给她一套房子。老人们听说,又哭。这次,周汝珍更坚定了:“我就不走了,干到死吧。”
年轻时,周汝珍曾是青县的风云人物,15岁就当“铁姑娘队”连长,手下2100多号人;16岁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7岁当全国“三八”红旗手。如果机缘巧合,她的人生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可现在,她在敬老院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你要是真心对老人们好,老人们也会真心喜欢你。那种真情,金子都换不来。”
20点30分
老人们都回宿舍了,周汝珍又快步走向院角的一间屋子。5张小木床上躺着5个残疾弃婴,都一两岁大。自2007年起,县民政局把收养残疾弃婴的任务划给了周汝珍。从此,她既当“闺女”又当“奶奶”。
21点
夜深了,一个个窗口的灯光渐次熄灭。周汝珍又给几个瘫痪老人洗了脚,伺候他们盖好被子,不舒服的再按摩一下。
“有时半夜两三点钟还得去房里看看。有的被子踹了,我给他盖盖。”她说,“习惯了,不困。”
【往事】对于这些孤寡老人来说,敬老院就是生命的终点。而每当生命的黑夜降临时,周汝珍都尽力让老人死得有尊严。
老人临终前,推头、洗脸、洗脚、擦身,再穿上干净衣服。去世后,苹果、香蕉、蛋糕各一盘,供在灵前。火葬场的车来了,她念叨几句:“大伯呀,上西方大路拣好道儿走哇。”
一整套当地风俗,身为无神论者的周汝珍做得庄重而亲和。其他老人在一旁看着,不住点头。
十几年前,她曾对老人们承诺:“等你们都死了我再退。”如今,她先后给125个老人养老送终。明天她还要陪伴身边的老人们一起迎接新的朝阳。
记者又想起了白天跟周汝珍走在菜地里的情景。深秋的华北平原上,野草都已枯黄,只有几朵小小的牵牛花还开着,粉的,紫的,那么普通,又那么动人。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