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1-24 12:06 | 来源:人民网 2011年 07月29日 6:11 | 查看:949次
让个体生命的尊严、让灾难的真相,凛然闪烁在庄严肃穆的名单之中,提醒各级政府,“最大的责任就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
对“7·23”动车事故的亡者家属来说,长歌当哭、远望当归的“头七”就要到了,这将是他们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一时间指示,务必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温家宝总理赶往现场时对中外记者说的一番话,给遗属带来慰藉。他说:“我们不要忘记这起事故,不要忘记在这起事故中死难的人。这起事故让我们更警醒地认识到,发展和建设都是为了人民,而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命安全;它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政府最大的责任就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
是的,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
动车追尾事故给中国人带来的惊痛,对中国铁路的信任危机,很难轻易化解。如何才能建立信任?温总理说得好,“不在口头,应该在实践中”。
此前,公众对事故善后的颇多质疑,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回应。比如遇难人数的争议,如实公布遇难者名单,就可能终结猜疑。在千呼万唤中,在家属同意后,我们等来了分批公布的遇难者名单,那39个沉甸甸的、曾经色彩缤纷的生命,以黑色的字体悲哀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他们各自的人生故事或精彩或温暖,却都在那个电闪雷鸣的雨夜里被强行中止。
在以前的不少群死群伤事故中,遇难者名单总是被浓缩为一个孤零零、冷冰冰的数字。事实上,对任何一场灾难,抵抗遗忘最有效的一个方式,就是尽可能多地发掘与人性相关的生命细节。遇难者名单的权威发布,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环节,唯其如此,我们才能通过他们受之父母的姓名去还原这39条生命曾经的温度,曾经的人生故事,临终前的各种细节以及遗属的悲恸……而一个个曾经的生命变得具体的时候,生者才会更加深切的意识到责任的重量,也才能真正吸取教训,痛改前非。
自汶川大地震起,第一次有了为平民群体性遇难举哀的先例。全国哀悼日的设立,彰显着对人民群众生命的高度尊重,这是我们从特大地震的痛楚中收获的精神成果,也是我们走向更高层次的政治文明的一个标志。然而,尊重生命的意识还需继续深化,继续走向制度层面。
天灾人祸之后公布遇难者和失踪者名单,在我们很多地方还是一个难以突破的雷池。我们切盼,让公布遇难者名单成为一项制度,从此被不折不扣地遵循。让个体生命的尊严、让灾难的真相,凛然闪烁在这份庄严肃穆的名单之中,并时时提醒各级政府,“最大的责任就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李泓冰)
(责任编辑:肖悦)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