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10元怎么就成了亵渎

发布时间:2011-11-17 00:40 | 来源:天津网 2011-09-21 第A3版 | 查看:907次

  奇闻天天有,昨天又有条雷人的新闻——江苏兴化市某小学的一名班主任想在班上设立图书角,发动学生捐款,有家长只捐了10元,结果老师嫌少,竟致信家长说,物价飞涨的今天,用10元钱去买书,简直是“对书籍的亵渎”。老师出言如此浅薄幼稚,很是少见。

  报道中说,其实这名老师对教育也是满腔热情,为了孩子付出了很多,看起来这次只是性子急,办了件错事。办图书角是好事,号召家长捐款,亦无可厚非,关键是不该用捐款多少来衡量孩子抑或家长的爱心。钱捐的多,老师可以夸奖,不捐或者少捐,老师却不能因此而慢待孩子、嫌弃家长。

  看似只是一起个案,可仔细想想,恐怕这是一个普遍问题。捐款这件事情,在学校里并不少见,而捐多捐少,也着实难住了家长们。在一些中小学,不管是同学患上急病、家庭经济困难,还是各地发生天灾人祸,总会让学生们献爱心,而献爱心的唯一途径——就是组织学生们捐款。学生们哪儿有收入,怎么献爱心、献多少爱心,考验的自然是家长。

  当家长的可能都有这体会,老师们布置完任务,天真无邪的孩子就像领了“圣旨”似的回来要钱,家长能说不给吗?而给的钱要是多了,老师在台上表扬,孩子在台下高兴,家长心里也畅快;给的钱要是少了,老师面孔一板,孩子表情黯淡,家长心里也纠结。

  问题是,如此经历个两三回,当孩子们发现,捐钱越多就能得到老师越多的表扬、捐钱少老师可能会不大高兴时,本能的反应自然是想尽办法让家长多捐钱,从而争取学校和老师的表彰。本是一张白纸似的童心,以为爱心也是有价的,恐怕就要被铜臭污染了。

  当然,新闻中的这位老师并没有那么势利,只是无意之中忽视了细节。问题是,教师常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马虎不得。爱心本无价,金钱衡量不出轻重,富二代的百元大钞和困难家庭的十元钞票孰轻孰重?作为老师,应该尊重、表扬、感谢每个孩子,不管他捐款没有,不管他捐了十元还是一百元,只要他懂得真诚地奉献爱心,关怀别人,就是教育的成功。

  更值得思考的是,学校和老师们也应该想想,奉献爱心,只有动员孩子(其实就是动员家长)捐款这一种形式吗?有没有更好的形式,让孩子们也从中受益?比如,把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或者自己不用的物品拿出来义卖,或者组织孩子们集体参与劳动,让孩子们在身体力行献爱心的同时,也能懂得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感恩,这岂不是一举两得? (文/邓晶龙)

(责任编辑:肖悦)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1楼 福建省漳州市2011-11-18 09:11:57 发表
匿名网友:支持观点,作为一名老师我也曾被这事困惑着。捐助负责机构说是一种对捐款的公开化、透明化,将捐款数额的单位、年段和班级由多至少罗列出来,其实就是一种评比,似乎是对爱心的衡量。这也让很多单位、集体或个人为了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级一级往下压,迫使有些孩子在每一次的献爱心中,自己的心遭受折腾,纠结、困惑着。让人很无语! 爱心是无价的,爱心不应被量化。相关部门是否该改改捐款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