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1-13 09:26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11月11日 17:54 | 查看:1535次
中新社太原11月11日电 (记者 高小奇)身在中国的年轻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忙于过“节”。包括传统节日、洋节日、网络节日在内,一年中他们至少有二十几种理由庆祝节日,平均每月过两个节。
11月11日被戏称为“光棍节”,缘于数字“1”形似四根光滑的棍子,而光棍在中文有单身的意思。2011年11月11日更由于6个“1”相逢,被年轻人称为本世纪“超级光棍节”。他们在“节日”里举行单身派对、光棍聚餐,不少都市年轻人还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举办婚礼,告别单身生活。
就在这个月,中国人还将迎来从美国舶来的感恩节。
“到时候同样会很热闹。”山西太原“荣升之旅”旅行社的负责人田荣生告诉记者,光棍节各大旅行社都争相推出“单身游”“邂逅游”线路,感恩节也会推出相应的“感恩”线路。“甭管什么节,商家总能找到生意噱头。”
即便身处中国最闭塞的内陆省份之一,山西的“节日经济”照样愈演愈烈。十年前,中国人还在争论要不要过诸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如今大多数人早已摈弃这些看法,投身到更多更具想象力的“网络节日”中。
记者稍加梳理发现,中国年轻人目前热衷的网络节日至少在8种以上,包括女生节(3月7日)、网络情人节(5月20日)、男人节(8月3日)、八卦节(8月18日)、示爱节(9月12日)、卖萌节(10月10日)、萝莉节(10月11日)、单身节(11月11日)等。
被中国人广泛接受的“洋节日”也达到7种以上,包括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再加上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包括至少10种以上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从兴起时间看,洋节日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被中国人广泛关注,而“网络节日”则是近五年以来发端兴起。
从人群构成看,网络节日、洋节日的参与者均以职场青年和大学生为主流。山西社会学家卫虎林认为,这些“节日”至少可体现这一代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特殊的节日文化极大展示出了草根的智慧,成为城市生活的解压通道。
从节日属性看,由传统节日到洋节日到网络节日,也隐含着从家庭属性到社会属性的诸多变化脉络。相比于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新兴节日不再囿于一板一眼的程序和仪式,变得更具开放性和互动参与性。
卫虎林说,这些节日的泛化普及是随着网络时代而兴盛的。它们均表达出中国当代年轻人自我价值的诉求。在网上,年轻人的任何创意都可能被放大,一呼百应,拥趸云集。
(责任编辑:李明俐)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