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功利教育中的反教育行为

发布时间:2011-11-11 14:51 | 来源:羊城晚报 2011年10月31日 第A02版 | 查看:1107次

  首席评论

  有媒体报道称,近日,江苏无锡部分学校教师要求差生去医院测试智商。如果测试结果显示孩子智商低,那么即使成绩差也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业绩,因此,常有差生家长收到老师电话拜托在智力报告上打低分。目前,无锡市教育局已发文制止此种行为,并声称对存在此类错误做法的学校和老师,在各类评优评先中“一票否决”。(10月30日《扬子晚报》)

  读罢此条新闻,我实在已无话可说。事实上,无锡部分学校测“差生”智商的做法,半个月前就在广州上演过———穗丰小学就有13名“差生”被“低智商”。当然,如若追溯起来,这种事儿估计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在更多的地方发生过。而若以“反教育行为”来打量这种做法,则不必翻检历史,只需看看最近的报道,便触目惊心。比如,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绿领巾”风波未平,包头24中的“红校服”就粉墨登场,中国教育界的反教育行为,一时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如上所述之种种反教育行为,无疑都是一种冷暴力、软暴力。这种暴力的特点在于,行为者不是通过殴打、体罚等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而是以冷淡、放任、嘲讽的态度区别对待学生。从实践来看,后者比前者更为可怕。正如心理专家所指出的,较之殴打、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不容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而很有可能带来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显然,当前中国教育界“冷暴力”泛滥,根源在于“唯分是瞻”的畸形绩效考核方式。在“分数政绩”这根指挥棒下,绩效考核的压力,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每个教师,由上而下,实现层层转嫁,最后无可避免地落到了学生头上。在这种体制中,分数已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学生成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着利益链上各方利益的多寡。因而,提高学生的分数,也就成为学校和老师最关心的问题。

  此种背景下,所谓的“学校乃育人之所”,以及“以学生为本”等等说辞,不过是块漂亮的遮羞布。急功近利的教育,已将“育人”的过程挤压得面目全非,不堪入目。学生不再是教育的目标,而是病态教育逐利过程中的工具。教育堕落至此,又谈何对孩子权利的尊重?!相反,为了“分数政绩”最大化并在短期内实现之,学校和老师不择手段也就在所难免,教育沉疴由此形成。这或许可以解释,何以“新课改”推行了近10年,但只有不足三成教师感到满意。

  鲁迅先生说过,不放过人间的每一个“恶”。尽管教师也是这种病态教育的受害者,但其作为恶的制造者之一则仍应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惩戒。不过,仅以重典治乱,难以扶起摔倒的师德。如若不改变当前学校“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标准,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暴力水平”只能居高不下,各种教育怪胎只会如杂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苗蛮子)

(责任编辑:肖悦)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