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医学题更是社会题 “老人跌倒”引出偏题热议

发布时间:2011-10-12 08:27 |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9月08日 10:13:18 | 查看:1307次

  指南是教怎么扶 网上只谈扶不扶

  “卫生部发文,竟称老人跌倒不要扶”!这是昨各大网站最热门新闻。

  仅看“标题党”新闻、看网友沸沸扬扬的议论,你会觉得有关部门脑子进水了——各地频发“老人倒地因无人扶而死亡”、“扶了老人反被讹”的新闻,为何还要主张“不扶老人”引火烧身呢?然而  ,当你认真读完文件原文,就会发现,网友们关于这个话题的议论已然偏题。为何会偏题?引人深思。

  还原事实:卫生部出台救助技术规范

  6日,卫生部发布了一系列技术指南,一共4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和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指南”技术性、系统性、科学性很强,每份都有40多页。记者仔细研读了万众瞩目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

  指南指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高、后果严重,是老年人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按国内外普遍概率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将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

  在对诱发老年人跌倒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后,“指南”对政府、社区、家庭等都提出了干预方案。比如,有老人的家庭要检查地面是否平整、地板的光滑度和软硬度是否合适,垫子是否滑动?厕所及洗浴处是否合适,有无扶手等借力设施?卧室有无夜间照明设施,有无紧急时呼叫设施,等等。

  在“老年人跌倒的现场处理”中,“指南”提出要分意识不清、意识清楚、有外伤三种情况进行处理,处理总原则是“发现老年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值得注意的是,正是此话,被掐头去尾,广为传播。

  “扶起”科普:紧急救助也是公民素质

  “卫生部出台这个指南,目的可能是减少意外发生、普及抢救常识。”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邵铭说。

  作为医生,邵铭的看法和“指南”一致:老人突然跌倒原因很多,抢救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中风病人、心脏病突发等病人卧地后, 不能随意搬动身体,否则可能会加重颅内出血;骨折病人也不要轻易移位,不然的话可能导致骨错位或尖锐的骨头刺穿血管引发大出血而死亡。

  邵铭说,在扶老人之前,首先要判断对方有无呼吸、心跳,其次看有无出血部位,如果有出血的外伤,要尽快用手帕、衣服等简单包扎止血,有呕吐的要及时把病人头转到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窒息,并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援。“往往病人倒地后的几分钟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一般心跳停止超过了4分钟,即使医生来到也就很难抢救成功了,所以越早急救越好。”

  南京市120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郝思祥说,遇到突发老人跌倒等紧急情况时,首先要向周边人大声呼救。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向公众证明自己不是肇事者;二是召集大家过来共同帮忙抢救,帮助心脏外按压,这是个体力活。

  据介绍,在西方发达国家,心肺复苏等急救常识非常普及,公共场所的服务员、警察、公交司机、出租车司机等,都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方法,而我国民众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

  江苏省医学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说,出台这样的指南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紧急救助,是文明社会的公民基本素质,可以减少人员伤亡,保护生命。

  扶起信任:不仅是医学题更是社会题

  一揽子的科普指南,为何甫一出台就遭到舆论普遍质疑?有专家指出,生命固然重要,但在扶助他人生命之前,中国人尚未解决跌倒与扶起中的自我人身安全问题。这大概也是网友议论大跑题、不关注“怎么扶”、而更为关注“扶不扶”的关键。

  毫无疑问,这与目前接二连三的救人被诬、信任危机的重重背景有关。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专家徐翔说,为什么那么多老太太在跌倒受扶之后,会反咬一口,也许根源在于她没钱看病。“假如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面对跌倒的道德,当社会无力扶起时,法律应该帮一把。”江苏省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方明说,在英美法系国家有一些法规法则对施救者予以免责保护,比如,美国有法律要求,在紧急状态下,施救者因其无偿的救助行为而给被救助者造成民事损害时,其责任可以依据一定程序予以免除。

  新浪微博就“老人跌倒后你会扶起吗”作了最新调查。统计显示,19%的人表示会扶,43%的人表示不会扶,还有38%的人表示“不好说”。“在一个已经进入老年化的社会里,老人跌倒每每却成为道德考题。如何重塑信任,已成为一个绕不过的命题。”江苏省益邦律师事务所律师惠江平律师这样说。本报记者 仲崇山 沈峥嵘 王晓映

(责任编辑:肖悦)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