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灾何妨更多民间参与

发布时间:2011-10-07 19:34 | 来源:南方周末 2008-05-14 23:01:21 | 查看:1293次

  作者:NGO工作人员 雨山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掀起了向灾区捐款的高潮。中国红十字会公布的捐款热线一经公布即被打爆,最后只好借助媒体公布了红十字会银行捐款专用账户。为捐款,不仅媒体,私人关系也派上用场。比如,近日我就收到一个朋友的来电“求助”,他们打不通红十字会的捐款热线,想到通过熟人找到红十字会,代为转交捐款。

  捐款电话被打爆,固然反映出公众的爱心,可是赈灾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和爱心,还需要专业技能和充分的准备。红十字会对类似的重大灾情应有所准备。相应地,应该开通更多的捐款热线,安排更多人接听热线,以及通过其他措施,确保每个捐款人的善意能够及时表达。如今各级政府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都有详尽的应急预案。但此次地震中公众的捐款困境,可以看出红十字会在捐款的专业化上存在改善空间。这些技术问题看起来小,实则反映红十字会在应对重大灾害时不可承受之重。

  这次地震遭遇的捐款瓶颈,也对中国长期的民间组织发展政策提出了挑战。面对重大灾情,政府快速应对固然重要,多方位的公众参与也不可或缺。但是,按照民政部的相关政策,只有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少数几家机构,才被授权在公众中开展筹款。这次地震和它带来的次生性灾害,以及社会心理方面的危机,决定了灾民求助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事实证明,仅靠中国红十字会等少数几家民间组织,难以满足重大灾情发生时的复杂救助需求。

  再如,从捐款人的角度来讲,他们捐款之后,会关心善款如何尽快到灾民手中,如何派上最好的用场,满足灾民最迫切的需要。对这些救助机构来说,筹集善款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高效使用善款,同时向善款捐助者通报使用情况,对他们负责。而在一个垄断的,没有竞争的封闭救助体系中,少数几家慈善机构,是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公众的监督压力去考虑上述问题的。

  一方面灾情深重,红十字会等机构难以应对,另一方面诸多社会民间组织意欲在救灾中有所作为,却不得其门而入。这几天,不少民间组织积极联系,希望介入救灾工作,但最后只能私下里组织小范围捐款,影响力十分有限,更难有其他介入途径。

  希望这次地震能成为中国建立政府主导、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的综合性灾害救助体系的契机。如果政府从法律法规的层面适度放开,允许更多的社会民间机构加入到救灾工作中,并鼓励适度竞争,将促进各类民间机构提升公信力和专业水准,更有效地协助政府参与救灾工作,分担政府在救灾中的重担。

(责任编辑:王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