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扶老人困局,须从检讨彭宇案入手

发布时间:2011-10-03 18:27 | 来源:羊城晚报 2011年9月30日 第A02版 | 查看:1748次

  “扶不扶老太太”的命题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持续困扰着国人,有媒体探寻“第一张骨牌”上的主人公——四年前的南京彭宇案各人后来的命运,惊讶地发现:老太徐寿兰为躲避“骚扰”搬家;彭宇因忙于应诉无奈中从南京某通讯公司辞职;辩护律师高式东离职,因辩护能力被质疑“事实清晰的案子最终输掉了官司”;主审法官王浩被调离法院去了鼓楼区挹江门街道办;公众认为“判决结果让国人的道德观倒退了50年”……几乎人人都是实实在在的“跌倒者”。(9月29日《扬子晚报》)

  同在29日这一天,有媒体报道,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称:老人摔倒二话不说就该扶!而另一则新闻却似乎提供了不同证据,广州军区某部一名解放军战士扶起昏倒的老人被迫赔偿3千元,部队走访调查找证人讨回公道,有网民异常感慨:难道有部队“撑腰”才敢扶人吗?于是我们知道:一件件、一回回的报道与讨论,并没有强有力地将国人拽出道德沦陷的泥淖,大家仍在良知与现实的困境中茫然,正因如此,回过头去解剖“彭宇案”这只最早的麻雀,可能会发现一些更为深刻的启示来。

  启示之一:常识溃败,人人都是受害者,结局必然是陷入“互为伤害”的社会纠结不能自拔。

  彭宇案当时,社会一片惊诧,“局中人”呈现各异:有明显吃亏的彭宇,有貌似占了便宜的老太;有强势的法官,有弱势的律师;有极度愤慨的,也有毫不在乎的……时过境迁,一切“标签”都是浮云,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老太太得到的“骚扰”似乎并不正当,彭宇的辞职让人同情,法官的调离也让人感慨,即便是我们这些旁观者,你能说自己的内心没有蒙上不安的阴影吗?“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常识被击溃了,过分拨打利益算盘的结果,造就了“互相伤害”的土壤,具体的受害,潜在的受害;直接的受害,间接的受害,只有方式的不同,没有本质的不同。

  启示之二:权力的“毒气”一经发现就要马上干预,不纠正就必然向社会“放毒”。而在信息多元传播的时代,只有真相、公理才是最好的“防毒面具”。

  我们常说,“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其恶果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却是弄脏了水源。”遗憾的是,当彭宇案表现出“标本意义”之时,错误显然没有得到明确纠正,“民愤”没有被平息下去,反倒被刺激得更为强烈:谁主张谁举证,但主张权利的老太太提不出相关证据却被法官认同;那些关于老太太儿子“是警察”“有背景”之类的传言,没有清晰的事实交代;案件最后是以‘和解撤诉’结案,并没有给关切的人强有力的信息……”换句话说,当公众良知受到考验之时,那些当事的掌权者并没有足够的危机感,他们侥幸地指望这个“偶然事件”能过一阵就拉倒。但过得去吗?过不去!在微博、网络等信息多元化传播的时代,只有令人信服的真相,才能重塑良知与信仰;世界是平的,有的时候又是“摆平”的,公平正义的力量不去“摆”,自然只能任由给有所需的人去乱“摆”。

  启示之三:道德不仅是一种倡导,更需要着眼于每一处细节的“建设”。

  这些年,我们常把道德作为“务虚”的内容,觉得它要靠倡导呼吁、靠教育营造出来,所以非常重视“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这当然没有错,但不应该忽视硬币另一面:“道德建设”也需要强有力的主动出击,通过外在力量对于错误制造者进行干预、约束和纠偏——当道德堤坝受到冲刷时,谁在向溃败之处及时地倒上固坝的沙袋?当公众对明显的不公正热情“围观”时,谁能引领这种关注,用力推动“纠偏”之举?挽救道德滑坡,更需要以务实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平民愤”“得民心”的事儿。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解放军士兵遭遇类似侵害,部队长官坚持“依法维权”“不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换来了公正,这是一次“道德具体建设”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然值得更多部门的效仿。

  在“扶老人困境”之下,只有从“人人跌倒”的彭宇案中挖掘出全面的启示,做出深刻的反省,才能派生出更多指向未来的积极力量——否则,跌倒的就不仅仅是案中人,倒霉的更是这个国家的道德,和这个国度里我们具体的每一个人。(毕诗成)

(责任编辑:姬明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