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搀扶让社会难堪(图)

发布时间:2011-10-02 08:21 | 来源:北晨网 2011-09-29 | 查看:1608次

  山东烟台一位73岁老人突然晕倒在街上,许多路人围观却无一人愿伸手扶一把。老人醒来后浑身没劲儿,发现没人帮助,只好掏出200元钱请求路人将其扶起。一名小伙不久后路过扶起老人,没要钱就匆匆离开了。

  掏钱买搀扶,这位老人可谓急中生智,因为能够主动花钱请求帮助,也就意味着可以打消那些存有搀扶老人怕被连累者的顾虑,而实践证明,他的这一求助方式是成功的,扶起老人的那位小伙子拒绝要钱,却又说明有无报酬不是老人扶不起的决定因素……

  观察 并非缺少善心 只怕落入陷阱

  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按理说,当我们看到年迈老人不慎摔倒时,本该及时伸出双手搀扶老人,可是,面对73岁的老人摔倒在城市街头,尽管许多路人都在围观,却没人能上前扶老人一把,以至于老人最后不得不掏出200元钱请求路人将自己扶起。当然,扶起老人的小伙子并没有收老人的钱,而是在将老人扶起后匆匆离开。

  近年来,“彭宇案”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用以形容以老人为当事人的“碰瓷”案件。江苏“彭宇案”、天津“彭宇案”等类似事件的出现,都让公众的善心受到了极大挫折。不久前,江苏省如皋市警方接到报警,称一辆大巴在撞倒一位老人后逃逸,民警遂展开调查。受伤老人一口咬定是被大巴车撞倒,但车载监控录像证明是司机停车救助老人。

  正是由于频繁发生的“彭宇案”,才使得73岁的老人遭遇了晕倒后无人相扶的悲剧。其实,并非公众缺乏善心,只是大家担心善良的付出会让自己落入陷阱中。当善意得到的回报不是感激而是戕害时,善意将不可避免地消退甚至消失。当善意的付出屡屡为好心人带来难堪,甚至是不幸的遭遇,并最终导致戒备心理完全压倒善意,面对求助,百姓人人自危,“袖手旁观”的尴尬就不可避免。(陈国琴)

  批评 不该忘却责任 不能失去公德

  据说现在已有老人或其家人在他们身上随身带着“免责声明”——不管你撞到我没撞到我,只要你搀扶了我,我和家人就都十分感激你,也绝不会连累你……这与本新闻中的倒地老人掏钱求助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自证清白,都在向路人宣告我们绝不会讹诈他人。只是当本为弱势的老人们如此替相助者着想,但他们被及时相助的概率依然渺茫。

  有道是“正人先正己”,我们则说“扶人先扶己”,对于更多扶老人怕连累的人来说,基本就是有理论无实践,只是看到外面助人反被咬,自己并没有实践一回,于是就笃信老人扶不得,扶了必被讹诈,好像那些摔倒的老人就是一个又一个陷阱,就等着拉你们去跳,岂不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更多人恐怕是被吓出病来了吧!

  冷漠是冷漠者的通行证,曾几何时见危不救是会受到公开谴责的,但仅仅因为几起至今并不明朗的扶老人反被起诉的案例,就一下子让这种冷漠变成无辜,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无心相助他人,反而将老人及其家人妖魔化,作为假想敌,必然在老人求助时不相助还添乱,看到别人出手了还去可以劝阻甚至恐吓,无限扩大了搀扶老人的成本。

  与其说老人还钱买搀扶是一种自救的手段,不如说是老人手中的钞票有如几张试纸,试出了围观者自身冷漠还无限加剧冷漠的原罪。扶人先扶己,没有一点担当,缺乏应有责任,失去起码的公德,跌倒的老人不敢扶,那妇女、儿童有难了,他们不可能讹诈你,但也绝不会去主动相助,因为他们同样摔倒在地,只不过老人跌倒的是身体,而冷漠的围观者们跌倒的则是良知、道义和担当。(周稀银)

  遗憾 社会道德滑坡 让人无地自容

  老人跌倒后无人敢扶,在清醒之后无奈之下只能掏出200元钱“买”路人救助,这是社会道德滑坡到一定程度的反映,每一个有良知和责任的社会公众对此现象都应感到无地自容。

  亟待帮扶的老人的200元钱,性质上属于打消救助者顾虑以及自证清白、“我不会讹人”的“自辩”,这样的“自辩”,读来让人深感悲凉。我们的社会日益发达了进步了,但人性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却日益成为“稀有资源”,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不能完全怪一个个害怕被讹的个体,也不能完全怪一个个“讹人”的被救助者。但做好事一再被讹,“好人没好报”、“坏人横行”,投机者得利、助人者“流血又流泪”等等,却足以令人警醒。

  “跌倒老人手里的200元钱”是时下社会信任与道德缺失的警号。有专家建议加大对“讹人”者惩处力度,以法律来惩治讹诈者。道理不差,但救人者尚且拿不出证据,又如何拿出被人讹的证据?法律不是万能的,强行介入道德领域未必是什么好事,也管不过来。真正解决“救人反被讹”,解决类似的老人跌倒之后无奈之下的拿钱“自救”,关键还是从道德上着手。

  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片真心,人人都能见义勇为,必然会汇聚成一股社会正义的洪流。心存善意的社会公众,首先不要给别人打上“不道德”的标签,这是迸发社会温情的前提;另一方面,每一个人也应有充分信心相信我们的社会还是好人多。像这位小伙子那样勇敢站出来、伸一把热心的手,“不害怕被讹,将心比心”的人才会越多,社会风气就会越好。(毕晓哲)

  呼吁 别拿讹钱说事 不要嫌弃老人

  每当类似以上这样的新闻出现后,相信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起那个“彭宇案”,“莫援手,援手必赔钱”已经成了一种流行。但如果说三次五次出现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的情况后,你拿“彭宇案”说事儿还可以理解,但近年隔三差五地就出现类似的“给钱都不搀扶你”的事情,真的都是“彭宇案”惹的祸吗?

  笔者认为,“彭宇案”和类似彭宇案的被广泛传播,不过是为嫌弃老人找理由而已。尽管这么说确实有些夸大其词,但把老人视为“老不死的”的潜意识恐怕也是客观存在。比方,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被讹诈过吗?但现在还有多少人给老人让座呢?而且个个都理直气壮呢。中学生说,我们比他们这些老人累多了!那些老人明显比我们精神好,我一天都睡不好觉,萎靡得不行,他们红光满面的。而上班族则说,“老年人退休在家又不上班,为什么一定要在上班高峰时段和上班族挤公车呢?”当然了,部分老年人的自我意识也可能存在问题。

  是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老年人不被理解,将老年人视为对立面的情况也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所以,要想让年轻人向摔倒的老人伸出援手,真正需要做的还是让老年人、青年人之间能有更多的互相理解,而不是用“怕被诈钱”来说事儿。谁都有老的那一天,等自己的亲人得不到别人帮助的时候才说“太冷漠了”更没意义。(刘兵)

  ■期待 赎回渐行渐远的道德

  为什么“我不讹人”的“安慰”没有警醒世人?为什么老奶奶“搭顺风车”摔死,家属拒收赔偿金的善良“提醒”没能鼓励世人去扶摔倒的老人?因为,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彭宇的“杯具”余音未绝,“许云鹤”的官司还又进行,大巴司机靠摄像头证清白的惊悸还未散开,“扶不起”的感慨,吓得好心人缩回了手,做好事反被讹的痛心事例凉了一腔扶人的热血,现实如此冰凉,“不扶”怎么能不成习惯和常态?以前有“我不讹人”的反“安慰”,现在有“掏钱”“买”好心人扶一把,社会道德失落得已经差不多了,长此以往,伤害的不只是摔倒的老人及其感情,还有社会。讹一次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要无数摔倒老人的痛苦来“赎买”,一次糊涂判决所造成的“反面警示”作用,可能要无数血的教训来“买单”,行行好吧,哪怕自己真的被人撞倒了,也“假装”是自己摔倒的,吃一点亏,受一点儿皮肉苦,换来人人敢扶的道德回归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也是一种莫大的社会贡献。(李冰洁)

(责任编辑:姬明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