搀扶老人反被告 见义勇为该不该?(图)

发布时间:2011-09-21 08:36 | 来源:联合早报 2011-09-10 | 查看:1111次

  两年前,天津司机驾车时见到一位老太横穿马路被护栏绊倒,便下车上前救助,却被当作肇事者起诉,虽然司法鉴定认为许云鹤的车辆并没有碰到老太,但2011年8月仍被判赔偿原告方10万余元。近年来, 从“彭宇案”到“许云鹤案”,司机做好事搀扶起摔倒老太太、却反被诬撞人事件在中国各地频现翻版,引发社会的热议。归根结底是涉及人性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善与恶,触碰着人们对于“助人为乐”的情感底线,拷问社会诚信和道德。

  帮助他人、做好事本是高尚的行为,是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弘扬的义举,,但在自己向别人伸出援手后却被反诬是涉事者,不但名声受辱,甚至还要惹上官司、付出巨额赔偿,蒙受如此打击与不白之冤自然是令人愤慨!至此,人们不得不开始顾虑当遇到类似事件,自己的善举是否会带来麻烦?以后究竟该不该不助人为乐?

  归根结底,此类在中国社会中的不断重演,首先是社会诚信系统出了问题。在社会经济转型期,民众的社会阶层、经济地位出现了分化,以致社会广泛出现不安全感,人与人之间和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各存戒备。民众的社会经历导致他们对与他人的不信任。例如层出不穷的欺诈诈骗案,商家道德败坏出现的食品安全等社会生活领域问题多多,几乎出处是陷阱,令人防不胜防。人们认为社会上的陌生人普遍都是自私自利,做事图阴谋等,因此,即便是别人在做好事,也会引来一阵怀疑。

  此外,老人的反告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了中国底层群体当今社会基本权利和保障的缺失。一般倒地需要救助的人,都属弱势群体。他们在生活中处处需要救助,但却被社会冷落。或许,他们希望通过适逢倒地、被撞,进而跟社会、人群提出要求讨价还价的机会与理由。他们诬陷帮助他们的个人,更像是在向社会提出索赔,尽管这样的索赔本身即有讹诈之嫌。

  从另一方面讲,并不是每个老人都那么的幸运,很多例子证明,中国群众在遇到弱者需要帮助时都不愿伸出援助之手;又或者不敢“轻易”帮助。杭州高一男生帮扶拽摔倒大伯,却早父母的冷嘲热讽和训斥。88岁李大爷摔倒后无人敢扶最后窒息死亡。“扶不起的老人”再次成为人民众广泛关心的话题,思考“道德滑坡论”“社会良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兆林认为:“13亿人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这是社会的悲哀。用一句不大合适的话,中国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在这种可怕的冷漠中,所有人都是失败者。”

  民众在工作生活所经历的种种问题都无时无刻影射到他们的日常行为中来,与其说是中国人民道德丧失,不如说是社会的链条出现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瓦解,路人不敢帮助摔倒的老人,老人也不信任帮助他们的热心人士。中国有必要加快社会建设,力争实现公平正义,实现诚信友爱,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重建信任机制,营造有利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李明俐)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