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9-20 07:1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1-09-14 | 查看:1372次
舒兰市吉舒镇有座小山叫石顶山,有一条通往天合街道和吉林市的乡路贯通这座小山。虽然只有4公里,却有一个长长的故事,附近居民讲了17年也没讲完。8月29日,记者走上这条路,走近这个故事。
这条不长的路要翻过两个岭,坡中有弯,弯中有坡,在坡下直面看去,坡路仿佛直立起来,像一堵墙挡在你的面前。靠近吉舒镇段已经封闭维修,另一段虽然仍在使用,却坑洼不平,似战争留下的弹坑,车走在上面,不仅上下颠簸,还要左右摇摆,司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踩刹车,打转向。
在一个交叉路口,4个塑料路锥拦住去路,一位面容憨厚的中年人正在用沙土填坑。过往车辆一律绕行。几分钟后,他收起路锥,交通恢复正常。
“这个路口车很多,又是陡坡,所以这个坑必须填上。”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宁更喜,生活在路边的一位普通居民。没有养路的职业服装,也没有反光背心。路锥是“捡”来的,他称之为“拦路虎”,这是他在路面上惟一的安全保障。他说,“路不平,司机就要多踩很多次刹车,这要多烧很多油,不管是公家的车还是个人的车,都是浪费。”
一条本不属于他的路,他已经精心呵护了17年。用不了多久,旧路将铺上新路面,他也该就此“下岗”了。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意识到,这个故事永远不会结束。
宁更喜今年48岁,中共党员,2003年之前是舒兰矿务局建安公司职工。他的养路工作则始于“买断”之前,是他给自己找的一份没有报酬的第二职业。
“1995年冬天,我随公司车队到珲春工地送粮。路上看到多起交通事故,都是因为坡度太大,雪天路滑。有的是追尾,有的整个车滑进了沟里。”那次经历触动了他,让他联想到家门口这条路,也是多雪的山道,也是事故频发地,他猛然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点事。
从那时起,每到雪天,他都会在天亮之前上路,铺撒炉灰、沙石。“下雪”就是命令,这个命令来自前一天的天气预报。所以每次下雪他都提前备好料,送到刹车频率高、坡度大的地方,在车流高峰到来之前,他已经化解了主要路段的安全隐患。
17年如一日,宁更喜成为这条路的一部分。去年12月中旬,舒兰断断续续下了7天雪,宁更喜就在路上守了7天。“路上都是雪,哪里刹车踩多了,哪里就成了危险路段,就得马上撒炉灰”。4公里的路,险情不断。他不停地撒炉灰,还要不停地运料,却没说出一个“累”字。现在,他每天早晨都要上路巡视,白天只要有时间,他就到路上转转,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这条路的养路工。
一辆吉舒至天合的公交车停在记者面前:“他可是个好人!十来年了,总能在路上看见他。”驾驶员探出头来说。
驾驶员名叫张海军,对冰雪路面体会深刻。“一到下雪天,上坡时车上不去,得有人帮着推。下坡时更险,有时踩不住刹车,不想滑到沟里,就可能顶上前车。常跑这条路的,没有哪个没出过事儿的!”
在他的车上,坐有近10位乘客,据说高峰时乘客更多。
吉舒到天合的车很多,公交车从早6点至晚6点,每隔12分钟对发一组。记者在路上站了十几分钟,就有5辆小客车通过。车主吕女士说,她家养了3台车,“这来来往往的,关心的就是路好不好走,安不安全”。她说,“宁大哥总在这条路上修修补补的,有个坑他就垫上,大卡车再掏出坑,他就再垫上。”有宁更喜这样一个人在路上,雨天排水,雪天扬沙,成了车主们的安全寄托。宁更喜给路过的小客车司机都发了名片,留了电话, 哪里的路面有问题,需要垫一下,电话一来,他立马就到。
吉舒至天合是当地重要交通干线,不仅连接两大生活区,沿路还有舒兰矿务局等诸多企业。在这条路上排解安全隐患,宁更喜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同时也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挂在人们心中:不为名、不为利,他究竟为什么?
带着大家的问号,记者来到宁更喜的家。
宁更喜的家就在这条路北侧的一条小胡同里。一间小平房,是宁更喜在建安公司时分的,房改时花2000多元拿到了产权。不算外面接的小棚子,使用面积不足20平方米。屋内光线昏暗,一台老式电视和一台缝纫机算是“大件”。女主人不在,记者只看到一摞洗好并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
“她到通化送她妹妹家孩子上学去了。”宁更喜说,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后,这孩子就住到了他的家。“她妹妹家很困难。”
宁更喜总是想帮助比自己困难的人,但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却很低,只要有个“窝”能暖和地睡觉,有一口饱饭吃着就行了。他对“棚户区改造”感到纠结,因为改造以后没有20平方米的房子,要增加面积就要拿钱,他拿不出这个钱。更重要的是,他觉得现在这样就很好了。他不需要大房子。
媳妇李秀梅身体不好,外面的活干不了,只能在家里带孩子。但对丈夫这个“没正事儿”的举动却一点也不反感。冬天下雪了,她凌晨4点就起来给宁更喜做饭,让他带着一身热乎气出门,上路,修路。
2003年,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宁更喜被“买断”。同一年,他妻子也因病提前退休,现在每月能拿到800元的退休工资。这是他们这个家惟一的固定收入。维持生活需要更多的钱,宁更喜想过再找份稳定的工作,当地一家豆粉厂也曾提出要聘用他,但他放不下那条路。“我现在干的是‘跑蹆公司’”,说完他自己先笑了。
宁更喜有张自己的名片,上面有“帮你办事,包您满意”的字样,背面是“对得起您的事就干,对不起你的事绝对不干;挣点小钱回家,为了穿衣吃饭。”
在他“买断”后,先是骑摩托车“帮人办事”,扛煤气罐、充电话费、通下水道、送货物。去年,他买了一辆带货箱的微型汽车,每个月打零工的收入也可以超过千元了。
买汽车后他仍然干这些杂活,最小的活只收一元钱,但一般情况下干一个活可以赚10元钱,除了碰到意外情况。宁更喜提到了一次意外情况,“那次是帮一位女士送个箱子,到地方后她说我实在,给了我100元,不让找了。”这是他收到的最大的钱,竟然是因为实在。
“自己干的好处,是自己把握时间,公路上有事可以随时赶到。”买这辆车其实也是为了修路,因为修路要运料,要拉工具和他惟一的安全保障——“拦路虎”,有车方便很多。
路上随时都会有事,路滑、出现坑坑包包、甚至发生事故纠纷,都会有人给他打电话。“我去调解纠纷,他们也都听。”宁更喜说这话时,脸上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他挣的钱不多,但自己感觉富足;他没有名利追求,生活却很充实。这就是记者找到的答案。而后记者又发现,这个故事正在展开更加丰富的另一面。
路上垫的料主要是炉灰和石粉,为弄这些料,宁更喜想过很多办法,甚至到附近采石场找废料。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路边多了一小堆炉灰。随后,这样的灰堆越来越多。“有些邻居开始将炉灰送到路边,这是他们对我的支持。”
2006年,采石场开始为他无偿提供石粉,有时还帮他送到路边。这种石粉1立方米可以卖40元钱。
采石场经理王景仁说,“我们刚来时,看他用玻璃丝袋子一袋一袋地往外拽石粉,以为是精神病。后来发现他说话很正常,一打听才知道,他无偿修路已经十来年了,我们很感动。”
吉舒中运公交公司有个锅炉,每年要烧200吨煤,所产炉灰如今也都支援给宁更喜。公司还提供暖库给宁更喜免费存车,“他要给我钱,我能要吗?”总经理李强说。
宁更喜力不能及的地方还有很多。路面的坑越来越大,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填平。正在他犯难时,周围的豆粉厂、煤矿、采石场、公交公司等一些企业加入进来,用工程车送料,十来个人一起动手……(孟繁杰 王文辉)
(责任编辑:姬明华)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