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私利”,才能找回公信

发布时间:2011-09-10 10:06 | 来源:钱江晚报 2011-09-08 第A0014版 | 查看:1066次

  在深圳龙岗开牙医诊所的陈先生最近喜得贵子,可是儿子降生以后,发现肚子有点鼓,深圳市儿童医院给孩子拍了十几张X光片后,要求给降生仅6天的新生儿做一场大手术。手术费用可能超过10万。然而学医的陈先生隐约觉得有蹊跷,他拒绝了手术,并带孩子到广州治疗,结果仅用8毛钱的药治好了孩子的病。

  本报特约评论员温国鹏:吃8毛钱的药就能治好的病却要建议人家做10万元的手术,所谓“医者父母心”,可看深圳市儿童医院这个架势,这不摆明了把自己当成外人了吗?两家医院诊断结果之间如此强烈的反差就不能不让人产生过多的联想,这样的天差地别到底是不同医院的医生之间的医术高低造成的?还是如陈先生所怀疑的那样,是医生基于某些见不得人的利益驱动而丧失了医德造成的?这个问题不仅家属想知道,我们也在好奇。

  在医疗改革还远远不能让民众免于对天价医药费的恐惧的时候,类似的新闻总是能触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大家想不关注都难。让一直在推三阻四遮遮掩掩的医院给一个说法,揭开层层疑问背后的黑幕,不仅是为陈先生讨个公道,也是为净化整个医疗大环境的必要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为我们自己的健康和财产买一份保险。

  钱报网网友无风日子:一件自制的“金缕玉衣”可以被评估成价值24亿,一场本没有什么病的“病”,却被诊断成了需要手术费10万元的大病,这其中都是钱惹的祸。因为评估费是按评估价值收取,同样,医生的奖金也要与科室的收入挂钩。只是这种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做法正在一次次地磨灭白衣天使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一次次地蚕食着公众心里的那份信任。如果专家没有了师德,医生失去了医德,那么我们精神上的病该由谁医,我们身体上的病究竟又该问谁治呢?

  钱报网网友髯厚君子:孩子的病,要怎么治是要听医生的。可是,医生也有“二把刀”的,医生也有心存“私利”的。如果不是孩子父亲有较强的医学水平,那孩子就要受一番苦了。所以,此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好好学习各行各业的知识,并且要达到职业水准,才不会被“忽悠”。人人成“专家”的时代,越来越近了。

  钱报网网友凌心园主: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没有调查不敢妄下断言。但理性推断,要么是医生医术不佳,庸医误人;要么就是医德有损,见利忘义,两者总有其一。我倒宁可希望原因是前者,毕竟医术可以通过再教育再培训来提高,而医德却不是上上课就能学到的。另外,广州和深圳的两家儿童医院,分别为三甲和二甲,这是不是从侧面证明了“看病还是要去大医院”这一民间理论?近些年卫生部门一直在提高基层医院硬件配备,鼓励民众去基层医院看病,不要全挤到大医院。但从此事看来,基层医院缺的恐怕不仅是硬件。

  钱报网网友jackiev8088:无论从医术还是医德讲,我们都不能让这样的医生继续在队伍中滥竽充数。同时我们也希望每一次医患纠纷都能得到清楚的答案,不让病人损失、也不能冤枉一个好医生。一位好医生需懂得“自医”方能医他人,别到最后让病人“自医”,“求医不如找百度”,那才真的杯具了。

  钱报网网友潜海龙:我是一名老师,我觉得老师和医师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师德和医德同样重要,学生和病人一样需要耐心呵护;再比如老师对先进教学设备的依赖,医师对先进医疗检测仪器的依赖……就我自己而言,近年来对多媒体产生了依赖的心理,最近突然发现自己很多能力在退化,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长此以往,我一定应付不了突发的变化,就像有些老师遇到停电就无法上课一样。由此,我联想到医师,一个医师如果也对医疗检测仪器产生依赖的心理,那么,他的直觉是不是也在退化呢?他独到的判断能力是不是也在萎缩呢?那么,遇到新的突发的变化,他们是不是也会手足无措呢?最先进的教学设备,最终取代不了老师的地位;同样的道理,最先进的医疗检测仪器也取代不了医师的“望闻问切”。(本期主持:高路)

(责任编辑:姬明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