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式”抗争无法大规模复制

发布时间:2011-08-25 08:10 | 来源:南都网 2011年8月21日 | 查看:2744次

——回应昨日南都社论《院士遴选回归纯粹需更多个体抗争》

  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后,享有国际盛誉的神经学科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落选。随后,这名“顶级海龟”在博客上发表声明,宣布从此以后不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坦言:这样做能让这个体系的风气有所收敛。对此,南都刊发社论表示附议,并指出“院士遴选回归纯粹需更多个体抗争”。

  的确如此,学术的纯洁需要学者个体抗争的群体涌现,需要“良币驱逐劣币”,而不是相反。正如权利社会需要个体较真,“眼里容不下沙子”的学者对学术沉疴的挞伐也能对学术环境的改良起到点滴的推动作用。力量虽然可能微小,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对个体抗争的呵护和支持,足以产生更大的批判和推动的能量,这也是每一个对学术身怀“赤子之心”和葆有“朴素敬意”的人所期望看到的景象。

  但在鼓励个体抗争的同时,必须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饶毅式”的抗争并不具备大规模复制的可能。就如社论指出的,更多和饶毅同样落选的学者选择了默不做声,这些也被人们尽可能地理解,毕竟“两年之后再战”才是大多数人的“理智”选择。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得出,饶毅虽然“混迹”于国内学术界,但却是国外学术制度和土壤下的一粒种子,他的大胆敢言,他的特立独行,无不镌刻着海外的痕迹,而这也就注定了抗争个体的“稀缺”。

  中国学术界之所以纯粹不起来,是因为有了太多的“不纯粹”。本来,学者自有学者的信念、理想和使命,学术圈自当有迥异于其他圈子的风格和氛围,但如今官、学、商这三个圈子相互交杂,学术圈夹杂了官僚气息和商业氛围。如此,中国专家学者数量全球领先,但科技产出和学术成果严重滞后。

  当一个人在对社会过度需求和吸取的时候,也就会透支自己。当学者与官员、商人走得过近,或者本身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官员和摇唇鼓舌的商人,则其必定分身乏术,只能二选一或三选一,而这无疑是学术的灾难。有评论说,中国对待学者实在太好,当很少有国家拿出官帽作为礼物赠与学者的时候,中国的学者在进爵,学术则停滞或后退。相反,其他国家的学者未能进爵,但学术在进步。若国内官、学、商三者的界限没有划清,学者仍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官位和利益之间的话,那学术的进步注定只会是一纸空谈。(空山新雨)

(责任编辑:姬明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