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8-25 08:59 | 来源:新京报 2011-08-20 第B03版 | 查看:1985次
对于公众的质疑,有关部门需认真回应,包括饶毅为何“出局”,官员、高管为何当选院士,只有标准清晰,才能打消公众的疑虑,也才能让大家相信科学性和公正性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中科院院士评审中,首轮即告“出局”,这样的结果,就连圈内人也呼“不可理解”,所以,在新京报“京报调查”的调查中,只有13.6%的受访者认为“很正常,谁都可能落选”,就确实很正常了。
也许,中国科学院的有关负责人,也会以第一轮是从314人选出145人,来回应公众的疑问,但是,毫无疑问,此次饶毅的“出局’,以及“出局”之后引发的强烈舆论反应表明,当前的院士评审,已有诸多不正常的迹象,值得有关部门高度关注。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这本来是十分光荣与神圣的,可是,调查的结果却是,有45.9%的受访者认为“院士评选一直饱受质疑,不当选也没什么”,最高的学术头衔,遭遇如此尴尬的社会评价,这是正常的吗?
确实,院士评选近年来遭遇的质疑不少。在上一轮两院院士新增选名单公布后,有媒体统计发现,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8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官员;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过85%是现任官员;工程院60岁以下新当选的院士中,均有校长、院长、副院长、董事长等职务,仅有一人例外———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的杨永斌只有“教授”头衔,没有行政职务。而在今年早些时候,人们在中国工程院发布的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发现多位在职或卸任的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虽然任何人只要有突出的学术贡献,都可以不受身份限制参评,但是如此众多的官员成为候选者,以及当选者大多有行政头衔,这能不让人怀疑其科学性和公正性吗?
对此,受访者的态度十分鲜明,有76.0%的人认为“如果不少官员和高管都可做院士,就值得怀疑”,17.2%的人表示,“不清楚具体标准和规范,没法说科学不科学”,只有6.8%的人认为“会有点瑕疵,但总体是科学的”,一个庄严的评选,只得到6%左右的科学性认可,这是不是需要反思呢?
其实,对于饶毅的“出局”,不少人是在意料之中的,包括饶毅本人也是如此。这是从过往的院士评审,很容易推论出的“结果”——一个总是批评国内科研体制的学者,怎可能得到这一体制的好评呢?但即便如此,还有人对院士评审抱有一丝期待,从40.5%的受访者认为“饶毅有实力有良知,落选说明评选有缺憾”可以看到,虽然对结果,大家感到沮丧,但对评审制度的改革仍抱期望。
这是改革我国院士评审制度的民意基础,一方面,对于公众的质疑,有关部门需认真回应,包括饶毅为何“出局”,官员、高管为何当选院士,只有标准清晰,才能打消公众的疑虑,也才能让大家相信科学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目前的院士评审,本质是对学术实行行政评价,而行政评价的弊端已被共知,让行政评价逐步退出学术评价领域,实行学术本位管理,建立学术共同体,这是我国学术自治、形成健康学术环境的必由之路,按照这一方向推进院士评审制度改革,才能拯救其公信力,让院士评审摆脱各种行政和利益因素的干扰,真正成为最高的学术荣誉。那个时候,任何人的“出局”,都会被认为是正常学术评价的结果,而不是现在任何人都可质疑的尴尬局面。(学者 蒋理)
(责任编辑:姬明华)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