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8-24 08:44 | 来源:南都网 2011-08-19 | 查看:1297次
摘要: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去职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他因在7·23动车事故中的不当发言让网友愤怒,但其去职后不少网友亦为他惋惜。
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去职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他因在7·23动车事故中的不当发言让网友愤怒,但其去职后不少网友亦为他惋惜。这位当了8年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官员,亲切随和,不拒绝记者提问,很多时候堪称个性和敢言,而这在我国庞大的新闻发言人群体中,尚不多见。除了王勇平,其他外界公认的部委个性发言人也多已离岗。
也许连王勇平本人都没有料到,曾经高呼要他下课的网友现在又为其离职而惋惜。这种惋惜的复杂情感,首先当然缘于对体制之中个体责任的部分厘清,其次,则如媒体所评论,一方面王勇平所表现出的个性让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更多的公众担心,随着王勇平等“个性新闻发言人”的陆续离开,继任者和其他发言人可能会逆向地总结经验,从而更加谨慎、少言,不敢面对媒体,而这对于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来说,或许又是一记打击。
粗看起来,这种担心乃至惋惜言之成理。有心人都不会忘记,中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初,一些发言人把新闻发布等同“背书”的怪象。媒体和公众等来像王勇平这样,其言论多少还可激起舆论涟漪的新闻发言人,已经很不容易了,谁还愿意退回到闷闷而坐,听新闻发言人“背书”的时代呢?
然而认真探究,担心和惋惜的前提实际上并不存在。第一个疑问是,公众不满的是王勇平等人所表现出的个性吗?检点一下“个性新闻发言人”的引发争议的表现,无论是嘲笑不同意其观点的媒体为“无知”,还是在灾难面前流露的不合时宜的笑容,岂能以“个性”二字概括?
第二个疑问是,公众的不满是否真的构成了对新闻发言人足够的压力?其实,就在许多人为王勇平去职惋惜的时候,铁道部已经宣布了他的新职,并且特别强调“属于平级调动,不存在因温州动车事故中发言不当而受处分的问题”,另一位同样以“个性”著称的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去职后出任语文出版社社长,还从副局级升到了正局级。有媒体统计称,自1983年中国正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来,除了换岗退休者,留任的新闻发言人多已升迁,在职位竞争激烈的公务员行列,新闻发言人的官场前景应该相当看好才对,何来压力?
追根究底,新闻发言人的真正问题从来不是有没有个性,而是其是否回归了制度所规定的职责本位。大凡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的工作无非两项,即发布消息和回答提问。而既然诞生于政务公开的原则之下,那么在任何一个新闻发言人那里,面对受众,真诚才是他最有力的武器。是否真诚,足以决定新闻发言人乃至整个制度的姿态,在这种姿态里,新闻发布者和受众才会建立平等对话和沟通的关系,而缺乏真诚,自然只能剩下居高临下的“通告”了。
当人们为“个性新闻发言人”离岗而惋惜和担心的时候,一个事实是,这些发言人活跃于岗位都已多年,似乎并未对整个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那些被称为个性的言行看似激起了一点舆论的涟漪,但迅速又归于平静。而从效果观察,与那些要么将“无可奉告”作为口头禅,要么照本宣科的新闻发言人相比,公众从这些“个性新闻发言人”那里,可曾得到一些更多的实质性收获?
关注中国的新闻发言人,过多地聚焦于所谓个性,只会遮蔽一些真问题。就受众而言,盼来一位个性鲜明的新闻发言人当然是件好事,但这也要首先建立在其是否如实告知他所知道的一切,是否善于和受众平等对话和沟通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一点,不论新闻发言人有无个性,都背离了设立新闻发言人这一岗位的初衷。
在几乎每个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公众对新闻发言人的要求是不可避免地提高了。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看来是对这种要求的回应,但值得反复记取的还是这一行业的一句老话:真诚第一,技巧第二。只是一个新闻发言人是否具有真诚的力量,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个体,或许这才是我们目前亟待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姬明华)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